全人类共同行动已刻不容缓

文章来源:生态经济杂志社郭霄鹏,刘芸2020-01-08 17:44

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且这一问题随着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正在变得日益严峻。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人类共同参与。从宏观层面而言,各国政府需要在联合国框架下,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从中观层面,需要我们调整产业结构,约束和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粮食消费结构,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共同努力。在微观层面,要在社会上进行低碳教育,倡导和鼓励个人的低碳行为。
 
建立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和减排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992年5月150多个缔约方在联合国主导下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至稳定水平的目标,并提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行动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进一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限定,它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从2005年和2012年开始履行减少碳排放量义务。但遗憾的是美国和加拿大先后退出了该协议。经过艰难的气候谈判,2015年12月全球200多个国家又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继《定都议定书》后第二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定,它为2020年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明确安排。《巴黎协定》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联合国框架下各方的诉求,继续体现不同国家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继续维持公平性原则,另一方面也设计了完整、公开、透明的执行运作机制,包括国家自主贡献机制、资金机制、可持续机制,最后还建立了减排目标“只进不退”的评估约束机制和对话机制,保证了协定的长期性。《巴黎协定》提出的气候治理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争取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来自东英吉利大学和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科学家们相信,如果《巴黎协定》能够在21世纪末最终实现,则会对生物多样性以及物种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又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与美国不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称“中国是《巴黎协定》履约的领军者”,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经提前完成了原定于2020年的降低碳强度和提升森林储积量目标,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已达14.3%,能轻松完成2020年15% 的目标。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粮食消费结构。治理气候变化,关键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是必须的治理路径。发电、供热、交通等领域是化石能源消费的重点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对这些行业,应该进行有效的管控,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综合多种手段严控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二是鼓励技术创新,引导高污染企业进行工艺创新,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三是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转变,推广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于农业生产与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给出的建议是积极推进可持续的农业和土地开发利用,推进农业、林业和土地的深度转型。
积极开展低碳教育,鼓励个人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展环保意识培养和低碳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认识,增强人们的环保低碳意识。另一方面,要鼓励个人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在生活作息中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降低自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低碳生活包括低碳出行、低碳消费。通过低碳生活能逐渐培养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个人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人类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