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商业化发展所呼吁的价格机制和市场环境需要电力市场的成长来予以回应
技术驱动
储能商业化发展所呼吁的价格机制和市场环境,需要电力市场的逐渐成长来予以回应。但电力市场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命题,需要考虑到外部经济形势、社会承受能力以及电力行业自身发展情况等各方面因素,市场化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市场推进的过渡期,苦练内功、蓄积能量,是储能产业从至暗时刻走向黎明之光的唯一通道。
电化学储能的技术核心在于电池。无论是安全、性能还是效率,电池技术都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创新实现提升和突破。其中,加大储能专用电池的研发是关涉行业未来的根本性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得益于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电池成本正在以平均每年10~15%的幅度快速下降。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电池行业所生产的动力电池并不完全契合于电力行业的需求,二者在安全标准、质量效率等各方面对产品的理解都存在偏差。储能应用于电力行业,需要满足电力系统对于安全性能、功率密度等方面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显然高于电池行业的产品标准,这样的认知偏差导致电池在实际应用中与理论中的状态相差甚远。2018年,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曾公开表示,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技术路线会分开,这一观点在业内形成了普遍共识。
陈志认为,锂电池本体都具有一定危险性,但控制好安全因素,便能够有效降低事故率。储能系统的安全控制最关键的在于预防,阳光电源秉持高安全、高集成的理念,通过强大的直流侧管理技术、系统分级保护、设备层面和站控级层面智能等能力来预防储能系统安全风险。“截至目前,阳光电源集成的储能系统产品用在800多个项目上,众多项目中也集成了三星的三元锂电池,但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陈志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在储能的技术路线中,除了目前迅速崛起的电化学储能之外,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物理储能技术也是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势力。刘明义表示,电化学储能效率高,灵活性好,可模块化,系统简单,能量密度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缺点是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安全性问题,以及在规模等级上尚未实现吉瓦时的突破。而物理储能的优势是寿命长、规模大,安全性好,全寿命周期内成本较低,缺点是不够灵活,有些选址受地域限制。
“技术一定要慢慢沉淀、慢慢打磨,才能补齐短板,实现突破。到底哪一种技术是储能未来发展方向,这需要不断的研发和实践来检验。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各种技术之间并无高下之分,也无法互相取代,只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技术特点在相应的应用场景中各自发挥所长。”刘明义说。
越是产业的艰难时刻,越考验企业的意志、信念和生命力。市场上的玩家来来往往,但逆境中的坚守者,必然是对技术和产业充满敬畏和信仰的。“即使在储能业务开展初期,在还没有赚钱的情况下,阳光电源在储能方面依然充满热情,每年也会投数千万元到研发中,保持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研发实力。”陈志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对于新兴的储能产业而言,在短短两年之内便遭遇“冰火两重天”,无疑是一次成长中的挫折。但经历了风霜而成长起来的产业会更强大,更具竞争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业内人士对于储能现阶段的市场情况有所忧虑,但对储能的长期市场普遍抱有坚定的信心。如果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储能在目前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状况固然是苦涩和艰难的,但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逐渐壮大,储能终将成为电力系统中的“刚需”。我国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资源匮乏,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难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上网的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能源转型的瓶颈之一。为了保障新能源发电高比例入网消纳,大量的火电机组不得不进行灵活性改造,机组长期运行在设计工况之外的区间,运行效率下降,煤耗增加,这既不低碳,也不高效。储能技术如果能尽快突破单体规模的限制,实现成本更大幅度的下降和更高的安全保障,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火电从调节性的角色上“松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