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时间12月10日下午,由CCAN成员世青创新中心、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与Youth4Climate气候变化青年行动共同举办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官方新闻发布会。
CCAN理事、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CANGO)副秘书长王香奕,世青创新中心秘书长王则开,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司司长Stefanos Fotiou以及Youth4Climate特邀嘉宾郑爽参与了此次发布。
发言简要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促进会副秘书长王香奕: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民促会)是中国民间气候行动网络(CCAN)的协调机构。CCAN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注气候变化议题的民间组织网络,在过去13年时间里,CCAN已经见证了13届COP,向UNFCCC秘书处提交了5份立场书。在地区层面,CCAN通过中欧民间组织互换项目支持了来自20多个欧洲国家和18个中国城市的150位民间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为期4-8周的工作交流,推动建立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外,CCAN积极参与东亚气候
论坛,推动中日韩三国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家层面,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于2012年启动,在过去6年时间里,来自600所学校的1000多名教师接受了气候变化培训,很多参与该项目的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带动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做出改变。2019年,CCAN启动中国民间应对气候变化故事传播项目,寻找并收集中国民间具有代表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故事,通过国内与国际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让国际社会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民间社会为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从而争取更广泛和有深度的国际合作。
特邀嘉宾郑爽:
首先,我觉得教育和公众倡导在推进气候行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 刚刚在高级别论坛上, 我看到各国教育部长,国际组织领导人还有青年代表们分享和展示他们在推动气候变化教育和倡导方面的努力,只有我们让更多人认识和重视到气候变化问题,那我们才有更多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第二,我觉得我们各界应该更大力度支持青年参与到气候变化的学习、倡导和行动当中。我今天有机会和Youth4Climate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交流,他们的学术能力、创造力和活力都非常触动我,印象很深刻,他们来自中国最好的大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我想只有我们培养成千上万的像这些青年代表一样的关注气候变化的优秀人才,我们才能真正完成低碳转型。刚刚也听到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的司长和世青创新中心的秘书长介绍气候变化青年行动等项目,真诚希望项目未来在中国更好发展,有更多Youth4Climate青年志愿者加入进来,也希望未来中国青年人可以与更多亚太国家链接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更多的支持,在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我阅读了很多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可以说为了实现低碳产业转型和达到减排目标,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政府还是民间社会都是扎实工作,落实承诺,目前的成果来之不易。刚刚我还参观了很多的展馆,并且与好几个国家展馆的工作人员交流,我觉得发达国家应该尽快完成他们的承诺, 更好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最后,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未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来支持气候变化教育、倡导和行动,助力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6条和《巴黎协定》第12条确认了教育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关键作用。2016年,决定将“公约”第6条重新命名为“气候赋权行动”——ACE(Action for Climate Empowerment)。今年6月在波恩举行SBI50期间,各国政府会议商定了一项决定草案,用于ACE的实施,该决定草案旨在显著加强气候教育、意识和公众参与,呼吁所有成员国制定并实施“气候变化教育”国家战略,鼓励将性别敏感性和参与性教育、培训、公众意识树立、公众参与、公众信息获取、区域和国际合作纳入“巴黎协定”规定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诸项活动。
因此,呼吁各缔约国于2020年后应扩大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的承诺,制定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正规教育课程的国家战略。这个学科不仅需要教授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同时也鼓励人们改变自身态度和行为,以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同时,教育需要支持学校以外的公众参与,并加强民间社会、非政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并将此纳入设计和执行国家自主贡献的进程。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ACE在中国
2012年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启动以来,气候变化教育成为了中国民间参与ACE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许多气候变化教育走进学校的成功
案例,将气候变化与学生和课堂更好地连结起来,将气候赋权带入了一所又一所学校。
在2018年7月参加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的一次教师培训后,来自中国西安远东二中的张力老师决定成为一名气候变化教育者,他以“食物里程”这个概念为出发点,展开了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校外实践与社会调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更是通过食物这个生活必需品,将气候变化意识带进了每一个家庭。
2019年5月,广州的一名初中地理老师罗海燕正在为学生的气候变化环保剧而忙碌,这部剧几日后将要参加广州天河区“我的环境保护节日”展演竞赛。罗海燕老师参加了2012年的第一期教师培训,自此开始了在学校内部对气候变化教育特色教学的探索。她不仅将多学科与气候变化特点融合,将气候变化嵌入教学课堂;还坚持探索课外活动的更多可能性。几年来,通过开展气候变化相关讲座、在学校内成立动植物观测类社团、举办科技活动等方式,不断将气候变化这个概念潜移默化给学生们。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