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从棕色到绿色:20国集团向净零排放经济转型》报告评论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推动转型切实落地

文章来源:IIGF白夜 刘苏阳2019-12-07 21:01

通过绿色金融实现从棕色到绿色发展的建议

 
绿色金融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促进环境风险和环境效益内生化到金融体系中,进而促进实现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影响外部性的内部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供血站”,在源头上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绿色金融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创新的金融手段,一方面可以推进传统的环境末端治理的端口前移,另一方面绿色金融自身具备的逆周期调节的属性,在当前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具备调节和引导货币供给向绿色流动的能力,进而从供给侧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意义已不止于为中国发展服务,也具备体现中国大国责任,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中国早在2015年就开启了“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工作,历经三年无论在政策架构还是投资规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认为,未来中国进一步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实现从棕色到绿色的关键要素包括:
 
(一)发挥法律法规作用,引导资本的绿色流向
 
首先,与传统金融相似,绿色金融以市场回报为驱动。因此,为保障社会资本的绿色化流向,在利用激励性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同时也需要通过惩罚性法规增加投资环境污染行业及项目的回报风险,通过利益威胁倒逼金融机构避免向环境高风险企业和项目提供服务,进而引流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领域。其次,除传统财务报告外,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包括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综合报告正在成为新的全球趋势,通过法律强制非财务信息披露也将有助于引导投资机构和个人将资金投向绿色企业。因此,强制上市公司及重点行业企业披露ESG报告是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的必然趋势,亟需政策落地。
 
(二)在宏观审慎的框架下,通过微观金融产品引导金融创新
 
总体来看,从棕色到绿色的转型需要伴随整体经济形势变化,实现经济活动的结构化调整。具体来看,当前通过金融货币供给实现对绿色发展的支持难点是在宽货币、紧信用的形势下资本天然的逐利性导致了对绿色发展金融供给的整体不足,并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分层情况。资本对于国企、民企之间,大企业、小企业之间的流动性歧视在绿色产业中深刻体现,造成了国家对绿色发展政策整体利好的情况下绿色领域的融资难题。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下,整个金融体系应该通过在宏观审慎的框架下,坚持不扩大信用风险的敞口,通过更多开发长期、安全性较高的微观金融产品支持绿色转型。这样的金融创新应由监管引导,并通过全生命周期和整个产业链的融资思维进行产品设计。如在轻资产、早期化的产业链最前端,可以思考通过专利技术的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小企业生产端可以考虑重要装备的绿色融资租赁等手段。
 
(三)界定规范绿色定义,坚持动态完善标准
 
在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圈内,绿色标准十分重要,因为无论是政策实施还是绿色项目认证、评估和监管等环节,都需要有详细界定的绿色标准细则作为指导依据。例如,将具有行业针对性的绿色行业标准纳入绿色金融标准中,才能更精准更公平的识别绿色项目、给予补贴优惠及给投资者信心,助力金融机构量身定制的为行业企业设计绿色金融产品,最终实现各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我国的绿色金融标准的设定应是一个长期的,在符合当前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转型的视角下的,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
 
(四)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市场化的绿色技术创新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加的现状下,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将极大的依赖于能效提升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升级。技术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节能减排效果,而信息化的智能升级和广泛渗透将加速社会经济全方位的绿色化转型。因此,建议在打造绿色金融生态圈体系时,也应特别关注具有绿色效果的高新智能技术领域,可出台专门的绿色高新技术标准,鼓励和引导金融市场关注绿色技术领域,通过金融市场支持和助力具有绿色减排效果的高新技术突破落地,提升社会资本的绿色杠杆效果,助力实现“智能技术引领工业绿色革命”。例如,在能源和电力领域,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算法,保存各节点数据,将极有效的帮助分布式能源的数据管理和决策过程,大幅降低分布式能源运维成本,推动清洁能源的商业化运作,从而从根本上助力能源供给结构转型趋势。在绿色建筑领域,鼓励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也将极大的提升建筑的绿色建造和管理,如覆盖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落地和普及可提升建筑绿色化水平。
 
(五)推进金融机构和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实现全民环境意识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仍有待完善。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阻碍之一是社会与环境风险识别能力建设环节,因此,建议针对重点高环境风险行业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环境风险尽职调查指导清单及评级标准,助力银行绿色金融人才培训、高效审批及可控的定期监控成本。此外,绿色金融的普及离不开全社会各主体思想意识的转变。要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化行为,除了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标准制度的制定以外,培养社会各界的绿色意识尤为重要,包括: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意识,投资机构绿色投资配比以及个人绿色消费意识。我们建议,全社会绿色意识的培养应将企业作为切入点,从培养和强制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机制的设立入手,逐步过渡培养全民环境意识。
 
 
作者:
白夜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刘苏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指导:
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