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周兵:气候变化下的农业之变

文章来源:三农政策碳交易网2019-10-23 17:57

  气候变化下的农业之变
 
  ——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兵
 
  本报记者刘强
 
  说到气候变化,这个词汇今年让全国人民尤其是北方群众感触颇多。那么,今年我国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符合我国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如此变化对我国农业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该如何应对?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周兵介绍,截至目前,今年我国气候特点突出表现为两个字:热、雨。
 
  先看热。据气象统计,今年我国高温日数多,北方高温出现早,京津冀地区出现了极端高温。其中,东北、华北高温是1961年以来出现最早的。5月,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等地的最高气温超过40℃,局地超过42℃;6月下旬,京津冀地区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有56个气象观测站超过40℃。
 
  再看雨。今年降雨的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降水区域性差异大,强降水极端性显著。比如,北京南郊观象台,目前累计降水量已达50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3.5%。
 
  周兵和他的团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分析,得出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重要规律: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一是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近100多年来(1901-2019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1951-2019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内部不同地区间升温速率差异明显,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1961-2019年,我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这就是说,今年的气候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大趋势是一致的。周兵说,气候变化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全球变暖,二是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趋于增强。今年夏天的高温使得辽宁湿地干涸、“热死”近两万多斤鱼,大量大连海参被“热”死。夏季高温使得小龙虾和螃蟹等产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其价格必然会上涨。
 
  气候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种植业及水产养殖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
 
  对种植业。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但不利影响较有利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导致全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涝、风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作物的生育期、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气候变暖,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延长生长期,作物生产潜力增加;气温升高,作物种植界限北移,适宜种植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气候变暖,农作物低温冷害减少,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农作物生育期将缩短,生长量减少;还将使农业病虫害加重、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化肥释放周期缩短、灌溉成本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作物吸收更多碳而减少氮的吸收,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会增加我国东北、西北和青藏地区等地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我国农业复种指数将普遍增加。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我国水稻主产区双季稻、单季稻将呈现不同程度的减产趋势,其中,早稻减产趋势最大、晚稻最小、中稻居中。
 
  对水产养殖业。首先,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水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影响海水鱼塘的养殖面积,原来在潮间带构筑的鱼塘、虾塘被淹没变为潮下带,养殖面积减少。其次,全球变暖,暖水性的养殖种类将有机会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转移迁徙,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如大黄鱼由福建沿海扩增至江苏、山东沿海,实施人工养殖将成为可能。最后,气温升高,水温也随同升高,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加快,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加快、生长率提高,产量随之提高,同时水温升高将延长养殖期,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但是,水温上升,会带来病害多发。海水鱼养殖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以及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都是高温季节易暴发和流行的疾病。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致使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