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生产和消费需向低碳化推进

文章来源:能源评论碳交易网2019-08-02 08:26

扬长避短,稳妥推进低碳化发展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宽松标准情景下,我国未来碳排放强度虽会进一步下降,但比较缓慢。另外,碳排放水平也将很可能在2040年之后才能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缓慢下降通道。为使碳排放达峰控制在2030年前到达,并力争碳排放强度下降至目标区间的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综合施策,多方共同推进。这既需要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又要在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上向非化石能源转变,需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积极研发低碳化各项技术并加快推广应用。
 
首先,需在总量上将能源利用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一是要按照节约优先的理念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二是要提升节能技术并加快推广应用,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进一步发展,有效提升建筑照明和建筑采暖技术水平,提高煤炭集中燃烧比例,积极推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增压富氧燃烧等技术快速发展;三是要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切实按照国家标准推进节能减排,在汽车、工业生产等领域积极推行排放新标准;四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不断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五是增加碳吸收力度,加大力度研究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并推广,尤其是在煤制氢工艺环节,因碳排放水平较高,需积极引入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建设,做到生态固碳,抵消碳排放。
 
其次,要转换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由化石能源更多转向非化石能源。一是要鼓励研发,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对非化石能源价格必要补贴;二是适时推出碳定价政策,提高化石能源消费价格,鼓励更多转向非化石能源;三是在重点用能产业领域推动电能替代。中国电能需求占终端能源需求近四分之一左右,而电能又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实现方式,可以电能替代为突破口,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探索钢铁、水泥、运输等重工业领域电能替代路径。
 
再次,积极发展能源互联网,全面综合解决能耗效率低、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问题。一是通过风电和光电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源荷储网互动、分布式和微网技术有效补充等手段,减少弃风弃光几率,实现就近消纳;二是通过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能源综合管理、智慧家居等,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电能富裕时,能源互联网使得抽水蓄能、电动汽车储存多余电力、智能电器及时响应并消费多余电力等环节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当在电力不足时,这些储能设施和智能电器可作为虚拟电站,余电上网,通过释放电力及减少智能电器用电量来应对电力紧张局面,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需结合国际发展经验,积极探索低碳的路径和潜力,在经济允许区间内,根据所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推动低碳化发展。
 
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未来能源需求总量会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明显放缓。根据测算,不加政策干预情形下,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5亿吨标煤,2040年能源需求将增长到64亿吨标煤,基于目前技术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会在2035年后甚至到2040年达峰,峰值在3.2 GtC左右,因此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增加低碳化技术研发力度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推广,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争取2030年碳排放达峰。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需要技术进步来支撑。智能电网技术因具有智能、节约、安全等优点,受到国内外重点关注,应加大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智能电源商业模式创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从碳减排、电力化角度看,具有传统能源无可替代的优点,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重点攻关叶片、传动系统等风电零部件研发,持续推进风电机组性能改进,加强光伏发电技术创新,加强光热发电关键技术研发和储备,加强风电、光伏与能源互联网技术对接等。新能源的发展带动了储能技术的进步,需紧跟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多种储能形式前沿技术,与各项能源技术协调发展。特高压远距离输电要保持直流技术国际领先基础,宜在全面评估经济性、安全性后稳妥推进。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需密切关注,加强国际合作,在仍有其他政策和技术空间背景下,宜继续提高其技术成熟度和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