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量化,无以管理。要有效实施
碳管理,公司应当清楚地了解自身
碳排放的情况以及哪些业务流程产生的
碳排放最大。只有通过有效的碳监测,我们才能获得事实与数据,帮助公司计算那些看不见的“高碳排放成本”,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
碳监测包括对温室气体的常规或临时的数据收集、监测和计算。这里的温室气体是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6种气体。
碳监测应遵循一系列标准方法和原则。从方法上看,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或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前者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开发,包括两个相关但相互独立的标准——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以及项目量化准则;后者由国际标准化协会(ISO)制定,旨在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量化和削减提供一套工具。
碳监测还要有软硬件的支持。硬件可用于监测具体的排放源或相关指标(譬如电力和汽油消耗),软件可用于信息收集、计算、统计和分析。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更精确、更及时的碳监测效果。
美国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Cummin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自2009年起启用一套基于网络的数据采集和报告系统。这套系统经过改进,可以实现如下新增功能:(1)对自动采集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若发现数据与历史数据不一致,则能发出提醒;(2)提供一个对所有数据单位进行换算的下拉菜单,操作人员无须进行任何单位换算;(3)自动的数据换算;(4)设置了双重验证程序,工厂经理和公司的环境事务主管均须对数据进行审批。这样一套系统实现了碳监测的精细化和流程化。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