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9-06-04 11:08

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0年来,我们党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最根本的就在于不断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70年来,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依然是民心之痛、民生之患。要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起,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0年实践经验表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是要舍弃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需要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在点滴之间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
 
必须看到,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加之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具体表现为:北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一些河流、湖泊、海域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压力仍然较大,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问题突出;局部区域生态退化问题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污染物新增量仍处于高位,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与工作落实不够到位有关。一些地方在绿色发展方面认识不深、能力不强、行动不实,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着力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对重点区域强化监督,既督促又帮扶,重视企业合理诉求,推动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