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
排污权交易的一种,英文叫carbon cap andtrade。它是人为的把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利变成一种有价值,可以
买卖的商品。
碳交易市场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配额交易市场,它是针对都有强制减排目标的企业之间的交易,比如说2015年电厂A和电厂B被分配的配额是排放100吨碳,A厂扩大生产规模预计要排110吨,B厂因为新上了减排技术,预计只排90吨,B厂就可以把它的10吨剩余配额卖给A厂。
如果大家有对碳交易比较了解的就知道,在欧盟排放权交易中,EUA就是配额交易的产品,现在我们国家的
试点碳交易,
试点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也是配额交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另一类是减排量交易,它是针对有强制减排目标的企业和没有减排目标但是能够产生减排量的企业之间的买卖。
比如说,还是电厂A,2015年配额是100吨碳,现在扩大生产要排110吨碳,它也可以选择去购买新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或者其它的有减排效应的项目产生的10吨减排量。 在之前的碳交易市场中,
CDM的CER和我们国家的碳交易试点中的
CCER就是减排量交易。
减排量的交易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排污企业本身并没有强制性政策约束它必须要减排或者必须要购买减排量。但是出于自身企业形象的目的,这些企业选择购买减排量来中和自己的
碳足迹。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市场上出了CER、CCER这种被某些强制市场认可的
碳减排指标,还有很多也被广泛介绍的自愿减排标准,可供自愿减排的企业去选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愿交易市场,它是减排量交易市场中的其中一类。
欧洲碳交易市场,你不能说它不成功,曾经在06、07年的时候还是非常非常火的,而且我个人觉得它对跨区域的碳交易有非常好的拓荒的作用。但它的机制在设定的时候就埋下了隐患,只是当时经济状况比较好,都没有意识到,而金融危机后逐渐走下坡路,在第一减排期到期2012年之前的一两年崩盘。
我记得是2011年的夏天吧,
价格突然从13欧左右开始降到10欧,8欧,5欧,就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到现在也没缓过来。所以现在国内
碳市场在蓬勃兴起的时候,金融机构在进入的时候,也必须要谨慎再谨慎。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隐患在哪里呢?碳交易和国家大的经济状况非常相关。经济一旦下滑,能源需求量必然下降,能源消费下降了,
碳排放就下降,碳交易市场的需求量就骤减。但是供给一方,如果没有对减排量项目大的改变,减排量市场的供给是源源不断的,这就造成了供给和需求非常严重的不匹配。
而欧盟都是市场经济,它和我们国内还不太一样,国内不管是参与CDM还是现在的国内碳市场,国家政府对这个市场的干预力度是非常大的。欧盟当时完全是让市场说话,所以市场一旦崩盘,政府就算非常希望救市,增加需求量,减少供给量,能够做的也非常少。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始终供过于求,价格低迷的局面。
我们国家现在在建自己的碳交易市场,现在七个试点,
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湖北,重庆,交易
平台都已经搭建起来,配额交易大部分试点都已经有了实质的交易,减排量交易呢印象中
北京天津深圳都已经在尝试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其中个人感觉广东试点做得相对比较超前一些,因为广东企业也比较多,而且配额分配的时候和其它地区免费发放不同,它们是
拍卖的形式,上千万吨的量,
拍卖的几十亿,现在我所在的机构在和广东合作研究如何建国内的第一个
碳基金。
但我们国家可能会面临的是和欧盟恰恰相反的局面,它们是政府干预的权利太小,出了问题无法收场,我们是政府干预力度非常大,所以最后这个市场到底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全看政府的意愿。但是从之前的不管是cdm还是国内80年代就开始在做的排污权交易也好,在前期可能更多还是类似于一种可交易的碳稅的形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但国家已经意识到需要做角色上的转变,从政府主导逐渐变成政府监管,尤其是金融机构必须要介入,二级市场必须要做起来这个市场才可能活跃。昨天我也在跟一弛聊,觉得在这个市场规则还不明朗的时候,而且国家也很愿意放手让大家去尝试,倒不妨看看有没有机会参与到碳交易二级市场如何建立的规则制定中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