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形成了新的壁垒。不进行革新就要付出经济代价。 首钢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清梅博士说。她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根据
碳交易的规则,
碳排放者须购买一定的配额;配额不够用,就需要通过
碳排放交易市场购买更多的配额。这意味着,在我国,对于那些碳排放指标达不到参与碳交易市场平均碳排放水平的企业,就要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而这,正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壁垒。而且,刘清梅强调,这个壁垒不仅限于国内。随着我国将来逐步参与到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由于不同国家的碳排放水平存在差异,国际间的碳壁垒也无可避免。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壁垒,更是个技术壁垒。例如,某企业开发出一个先进的节能技术或者装备之后,其他企业可以向其购买相关的技术集群或者设备,但是依然难以购买到核心技术。刘清梅对此表示担心:经济壁垒是技术壁垒的延伸。原本我们与发达国家钢铁产业的起跑线差距不大,但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上紧跟步伐,乃至实现超越,到时候将付出比经济壁垒更大的代价。
当前,碳排放交易在我国处于试验阶段。即使在2017年全面启动,凭借现有的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也不会对钢铁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在国际竞争背景下,随着碳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企业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改革创新生产流程是降低钢铁企业碳排放极限的有效途径。
因此,刘清梅认为,在参与碳交易的过程中,钢铁企业要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和节能环保水平获得碳交易的主动权,以提高自己的短期盈利水平。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钢铁流程的创新中实现不断降碳 。在主流程上进行技术突破才能使我们不被这个壁垒困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