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央行如何支持绿色低碳转型

文章来源:北大国发院王信2023-03-10 08:57

碳价变化影响自然利率和央行政策的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碳价比较低。
 
碳价低需要有一个参照系,现在的碳价直观来看比发达经济体的碳价水平低很多。但如果从一个更加理论化、更加科学的角度来看,碳价的高低可以用均衡碳价来说明,碳排放的边际成本和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社会损失达到一致水平时,就相应产生一个均衡碳价,使碳排放的成本内部化,防止出现负的外部性。国际上也有很多估算,有一些估算显示中国目前碳价应达到75美元/吨或100美元/吨。
 
目前中国的碳价相对低这个事实并无太大争议。在此情形下,高碳行业的碳排放成本低,有利可图,会仍然保持较高的投资和产出。当然,因为各方都在应对气候变化,高碳行业继续迅猛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同时,绿色产业和高碳行业的转型活动因为成本较高,缺乏激励,难以大发展,会使大规模投资潜能难以释放,从而抑制自然利率的提高。
 
同时,因为高碳行业碳排放增多,气候变化继续加剧,这对经济社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会通过人口、投资、就业、生产率等渠道压低自然利率。第一,气候持续变暖,导致许多同地区的人口加大流出,影响劳动力供应,导致资本劳动比升高,降低资本边际产出,使得自然利率持续下降。第二,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会造成资产的损失和贬值,降低资本的存量和生产率的增速,从而压低自然利率。自然灾害和高温天气会影响农业工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会造成经济增长的趋势性下降,也会导致自然利率下降。第三,气候变化一般来讲对较贫穷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冲击更大,加剧不平等,降低消费,也会降低自然利率。
 
第四,气候变化增加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意愿降低,储蓄倾向增强,也会造成自然利率下降。
 
此时,由于碳价引导资源配置作用的缺失,而且自然利率比较低,央行要支持绿色低碳的发展,就不得不采取非常规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这一操作的常规方式包括向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推动商业银行发放更多的绿色信贷等。但是,由于碳价低,商业银行同样缺乏必要的激励,因支持这些绿色转型项目风险较大。而且,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央行需要耗费更大的资源向商业银行提供激励。
 
第二种情形:碳价升高。
 
此时,高碳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受到抑制,绿色低碳转型得到进一步发展,碳排放增加的势头得到遏制,甚至出现下降。在碳价升高的过程中,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力度还不是很大,因为绿色低碳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相关投资和产出的增长未必能弥补高碳行业的萎缩,整体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也会压低自然利率。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如果要到2030年实现减排25%,那么现在到2030年全球年均经济增速会放缓。IMF也提出,如果不进行转型减排,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冲击会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为推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央行同样需要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此时,商业银行因为碳价提高,有更大的激励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但是,高碳行业萎缩造成银行存量资产的损失增加,导致银行支持绿色低碳行业的能力受到削弱,所以央行可能需要较大的力度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但耗费的资源可能低于碳价较低的情形。
 
第三种情形:碳价达到并维持较高水平。
 
此时,高碳行业可能会因为成本大幅升高而受到极大的抑制,出现明显萎缩,绿色低碳的领域受到高碳价的激励,投资大幅增加。这种情况下,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升劳动生产率。
 
多项研究表明,绿色低碳投资和服务可以创造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完全可以弥补高碳行业的就业下降,这会促进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积累和就业上升,提升整体经济增长,因此 也将提升自然利率。很多实证研究表明,绿色低碳顺利转型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引用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些具体测算,在绿色低碳领域创造的各种各样就业岗位,能够弥补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行业在进行转型调整时期可能造成的就业岗位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碳价已经可以有效引导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加以引导和支持的必要性下降。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市场机制能够比较充分发挥作用,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央行不需要用很多非常直接的支持或者干预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央行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基础设施,强化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评价,完善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机制等措施,即可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