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战下的中国低碳转型之路

文章来源:法治日报张维2022-06-24 08:28

清洁能源优势突出 投资方向需要引导

 
在解振华看来,面临多重挑战,应当统筹当前和长远,坚持绿色低碳转型。
 
不可忽视的是,发展清洁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复苏的必要之举。不少国家都已经决定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
 
今年3月,欧盟出台措施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并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来实现更大的能源独立和能源安全。
 
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明确提出要优先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转型。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已经突破了10亿千瓦,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分别达到2.99亿千瓦和2.82亿千瓦。目前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要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其中8500万千瓦的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上个月,中国还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新能源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在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合理空间需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完善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的新能源发展基础。
 
新能源是否能肩负起“越来越大、比重逐步提高”的重任?在刘世锦看来,是很有希望的。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成长出一批世界范围内很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技术。同时,这些企业、产品很突出的一点是成本降得很快,“比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成本最近十几年降了百分之七八十,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刘世锦说。
 
成本下降,也就意味着产品更有竞争力了。刘世锦同时提及,就国内企业的技术而言,有些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还在后面,要继续学习,但有些技术已是“并跑”,有少数技术已是“领跑”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中,设备、终端产品、供应链、服务越来越体系化了,配套能力越来越强,优势非常明显。
 
朱民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挑战是“短期的稳增长”和“长期低碳转型”,二者缺一不可,而连接二者特别重要的就是投资。
 
投资当然也是值得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可获得性也不断提高,日益满足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可再生能源投资附带的就业效应也通常高于传统的能源。
 
目前在中国对新能源投资的积极性高涨,刘世锦认为,当下的问题是如何引导。
 
朱民认为,除了增加新能源投资、推动新能源替换之外,要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归根结底是要建设未来导向的低碳基础设施,比如储能、配电网、城市电桩等。
 
在此之外,要投向低碳城镇基础设施。新能源会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生产方式,城镇、小区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要关注低碳城镇化的投资,包括公共交通、充电桩、低碳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消费等,它们将带来巨大规模的投资,同时又将推动低碳消费。
 
第三个投资方向则是绿色产业链。“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产业链的稳定性和韧性的重要性,从经济层面而言,产业链重构的核心还是效率,效率的核心是数字化和绿色化。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要‘走出去’,产业链必须是绿色的,我们很多产品出口到欧洲需要有绿色证明,这已经给了企业强烈的信号。”朱民说。
 
那么,投资的钱从哪里来?朱民指出,有很多经验表明,因为零碳投资规模大、期限长、风险高,企业和个人投入都有很大的顾虑,早期必须要靠政府来推动,带动和引入私人投资以及银行的金融支持。
 
朱民建议,在稳增长的紧要关头,政府可以发行长期零碳债券,比如30年的零碳债券。“同时,我们需要央行提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用低利率的贷款来推动融资。这样的话,政府的资金、市场的资金、金融机构的资金合作发力,融资是可以解决的。这就是我觉得当前特别重要的,加大投资,推动融资,进行低碳转型,稳住我们的经济增长。”
 
莫罗·佩特里西奥尼说,欧盟正在通过立法改革来引导投资:要做硬件投资,新的绿色工业、电力、交通技术能够让我们更加安全、更加具有竞争力,不再受制于化石燃料。要有对软件的投资,这就需要有绿色商业模型,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鼓励他们不再使用不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减少通勤的频率和距离,这样能消耗更少的水泥燃料和能源。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