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促低碳 以绿色助转型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王晓樱 陈 怡 王鲁2022-04-23 08:16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持续存在,世界各国在应对疫情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开始布局长期的经济复苏。是重启褐色经济,还是抓住机遇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相当多国家选择了后者。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太阳能光伏、绿色氢能、生物燃料等助力绿色转型的应用场景通过年会旗舰报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绿色转型亚洲在行动》一一呈现。“新能源跨界融合:绿色低碳新业态”等多场分论坛也聚焦绿色发展,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能源融合共建绿色世界,推动经济绿色复苏。从与会嘉宾的对话中不难看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识已经被很多国家付诸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以融合促低碳 以绿色助转型
 
  4月20日,工作人员在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制作一款“零碳咖啡”,这款咖啡在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均实现绿色低碳。新华社发
 
  加大绿色投入 拥抱绿色产业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许多亚洲国家不谋而合,选择以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应对,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清洁能源利用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技术突破。《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报告显示,亚洲各国正积极扩大绿色技术投入,拥抱绿色产业。
 
  在沙特阿拉伯,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净化工厂每年可从乙二醇工厂的碳排放中净化50万吨二氧化碳,并将净化后的产物用于尿素、甲醇等产品的生产。在中国,一大批分布式光伏能源企业正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生动案例,并为村民带去新的稳定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在印度,600兆瓦的浮动太阳能项目将于2023年完工,届时年发电量将达12亿度,每年可减少12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在阿塞拜疆,海上风力发电正在迅速推广,朝着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装机容量30%的方向努力。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地区,正在设计和开发中的首个兆瓦级绿氢可实施项目将促进当地绿氢供应链的建立,并催化启动印度尼西亚的绿氢经济发展进程……太阳能光伏、风能、绿色氢能、生物燃料、节能建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正在有力推动亚洲各国的能源转型和经济复苏。
 
  即使是一直被称作“碳排放大户”的房地产建筑行业,也有了助力绿色发展的新可能。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认为,房地产建筑行业可以通过增强保温隔热技术、建设工厂化建筑、高效利用废热能源、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绿色发展。
 
  据日本特许厅长官森清介绍,日本正在尝试通过创建GXTI(绿色转型技术清单)助力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项清单概述了一系列气候变化应对技术,可以从专利信息的角度对气候变化应对技术的创新状况进行全面审视。
 
  能源融合发展 共建绿色世界
 
  在碳排放的整体结构中,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了90%左右,能源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正如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必雄所说,能源领域的碳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牛鼻子”,只要能源活动实现了绿色低碳,全球的碳中和目标就能看到曙光。
 
  能源融合发展的内涵,既包括能源行业与用能行业的融合发展,又包括多种能源之间的协同互补。论坛秘书长李保东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必须加快能源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针对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表示,能源行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管理都需要建立在共享、绿色以及数字经济的维度上,这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认为,能源行业可以在交通、建筑和一些工业用能领域积极提高能效,支持用能行业低碳转型发展。
 
  绿色低碳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之一,但能源革命艰巨而复杂,不能一蹴而就。人类要生活,经济要发展,就不能简单地将化石能源直接剔除。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在介绍当前能源发展的主要路径时提到,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都是实现低碳目标的可行性策略,其中综合化的切入点就是融合,是新旧能源此消彼长,逐步实现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的过程。
 
  向海平列举了一系列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措施,包括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安全有序地发展核电,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及配套推进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等。
 
  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正逐渐从倡议转为行动,从理念变为实践,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健发展增添新视角、提供新路径。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3日 08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