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推进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有决心有能力达到新的减排目标

文章来源:能源基金会碳交易网2020-12-15 13:17

高世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首先,我在此对能源基金会组织、相关团队研究完成《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表示祝贺。一个由来自多个国家专家参与的庞大的团队,在恰当时间节点完成并发布这份报告,对推动社会形成减排共识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国如何在“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我觉得首先应该强调的是,习近平主席在9月份提出了中国碳减排新目标,这是中国在过去碳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基础上的自我加码,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这个新的减排目标是可以经过努力达到的。
 
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我有五点简单的评论。
 
第一,中国积极减排取得重大成果,是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统筹结构调整与新能源发展,统筹传统污染物减排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自1992年成为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以来,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一直积极推进各类污染物减排。特别在“十一五”首次提出要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的目标以来,通过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减排成果。我们通过计算得出,这些减排措施中贡献最大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对减排贡献率是92%;清洁能源加速发展对减排的贡献率大概8%。这都是统筹协调的结果。
 
第二,这个统筹是中央层面的领导和统筹。中国政府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进程,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与减排,制定了国家战略、行业战略,同时也对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详细指导。目前全国有28个城市开展气候变化相关试点工作,有三批六个省区81个城市进行低碳试点。在这个过程当中,自上而下实现统筹协调,是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成功经验之一。
 
第三,中国未来推进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方面,从减排路径看,未来四十年减排强度将远高于过去,何建坤教授也提到,减排速度可能要高于GDP增长率,中国迫切需要转换到更高速、更高效的减排途径上去。另一方面,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来看,与碳减排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还未完善。相比而言,欧洲从199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最近提出和实施《欧洲绿色政纲》,是经过三十多年时间才形成系统减排的社会共识和完善的政策体系。留给中国可能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进行探索和试错,因此尽快完善碳减排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压力巨大。要实现碳中和,一是推动减排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需要更加重视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二是减排的政策制度体系不能一蹴而就,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和完善。但绿色发展和减排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的速度需加快。
 
第四,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达到新的减排目标。中国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努力,实现国家自主贡献和碳中和愿景。一是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推动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行动。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行动,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的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切实提升气候治理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持多边主义。中国推动达成了巴黎协定以及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成果,与其他国家一道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计划,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起步,我们有很多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可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9月22日习近平主席的郑重承诺,彰显了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以及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极大提升了国际社会共同实施巴黎协定,推动疫情以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信心,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