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验再思考:老工业城市如何低碳转型

文章来源:市政厅胡晓辉2019-05-15 10:18

徐州究竟算不算城市低碳转型的典型案例?

 
城市低碳转型 vs 徐州经验本质
 
广义上来说,城市低碳转型是指城市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采取各项措施,来控制城市范围内的碳排放,并努力从市场结构上改变城市对传统(高碳)能源和资源利用的依赖,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术界有关城市低碳转型的定义繁多,不同领域的视角也存在不同侧重点。比较多的是管理学背景下的可持续性转型理论。这种理论主要采用多层次视角,注重低碳消费、制度变迁、技术应用的互动过程和方向,将城市系统看成一个技术-社会系统。这种系统可分为从微-中-宏观三个层次,从概念上发展了利基(niche-即转型实践发生的小生境,属于小范围的、试验性的、非正式的转型实践)、体制(regime-即保障利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运行的合法性建设,涉及到制度建设、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景观(landscape-即更高层面的、系统的、相对稳定的低碳转型过程和结果)来阐述城市低碳转型的内在机制。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视角和理论,城市低碳转型都离不开三个核心研究主题和对象,即城市、低碳和转型:
 
“城市”:城市不仅提供了低碳实验的物理载体,更是孕育了低碳行为产生的多元、非线性的社会网络、经济(市场)基础、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当然,城市又不是封闭的。全球、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均会给城市带来“利基”产生的空间,和“体制”运行的条件和动力。
 
“低碳”:低碳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控制,还体现在生产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低环境/资源成本。超越生产视角,低碳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体现了是普通人、社群和集体组织的能源消费观念和资源循环利用习惯,是一种系统性的人类绿色发展模式。
 
“转型”:转型不是单一发展某个新能源产业、或是形成某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化,而是广泛的产业-技术-社会面貌的系统转型,面向集体行为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性重塑(即摆脱以往的碳锁定效应);转型也不仅涉及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城市各项节能减耗,而更多是关于自下而上的、广大民众主导的、多角色参与的共识化的行为过程。
所以,城市低碳转型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过程和方向,其目标是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即追求城市社会-技术系统、制度治理系统、消费文化系统的碳解锁。它预示着未来城市发展的资源驱动效率、方式和类别,同以往依赖高碳资源驱动发展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以及这种转型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此出发,根据调研,笔者认为,徐州的转型也许还不是彻底的低碳城市转型,但其转型探索的经验对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有以下启示。
 
(1)因地制宜,边转型边发掘低碳发展模式红利
 
客观而言,徐州地方政府主导、多级政府参与支持的、自上而下的低碳实践,不是一开始就有意面向低碳建设,更多是在转型里逐渐发掘扩大低碳实践红利的过程。
 
2008年徐州开展的生态修复和低碳实践,是地方政府根据当时本地塌陷地治理技术、成本和地质等现实条件,结合徐州城市规划用地有待拓展的需求,在国家重视经济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后的理性实践结果。而这一实践在十八大后中央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下,得到了广泛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如建立潘安湖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类特色小镇,并在更大空间尺度上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等。
 
徐州能先于其他资源型城市确定“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转型实践道路,和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治理基础密切相关。徐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起步早,十八大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又强化了徐州过去的转型实践。
 
从这点来看,或许,其他资源型城市可以尊重本地条件和过去的治理经验,尊重地方的特殊性,而非单纯迎合国家政策,强行发展所谓“低碳”产业。“徐州经验”的核心价值在于,可以让地方转型实践得到合法性和红利性,也可以推动实践的政策化,从而杜绝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所导致的地方转型治理政策和规划的不持久性和多变性。
 
(2)注重自下而上的力量,从社会文化及治理制度上贯彻低碳转型
 
徐州的低碳实践效果重在城市景观层和制造业生产端上,但似乎缺乏面向大众消费的社会文化构建,制度系统层面的低碳转型将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从根本而言,徐州大力推行的产业空间置换、生产低碳化、节能降耗等措施还不是根本性的低碳转型,因为依赖于电煤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供求关系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鲜见基于大众消费端的低碳实践及有规模的低碳消费转型行为。
 
(3)在发展新低碳产业的同时,建立全局性和利他性眼光,从跨区域全产业链角度推进低碳及环境保护的实践
 
徐州早在2008年开始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为响应江苏省苏南帮扶苏北的政策导向,也是考虑到徐州有丰富的多晶硅生产原料白云石这一现实,总部位于苏州(现位于香港)的全球太阳能光伏龙头企业——协鑫投资在此背景下落户徐州。近几年,尽管协鑫在多晶硅技术和光伏产品技术上有长足进步,但生产多晶硅的上游——白云矿的开采——依然存在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
 
仇方道认为:“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它的最终产品是可以生产清洁能源的,是低碳的。但若看整个产业链,其上游原料开采提取具有高污染性,光伏产品的生产过程能耗也相对较高。”从这点来看,徐州在光伏全产业链上并非“低碳”。同时,光伏的应用层面在徐州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徐州对利用新能源的比率仍处较低水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