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试点示范工程。积极开展低碳城镇、园区、社区、企业等低碳发展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推进镇江、苏州、淮安三个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城市工业、建筑、交通、能源体系,鼓励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开展低碳产业园区试点。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低碳社区试点。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城乡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全面提升道路、供电、供热、供水、排水、燃气、通信设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平稳安全运行能力。优化调整大型水利设施运行方案,加强中水、海水淡化、雨洪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评估,探索建立对气候变化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公共信息发布机制。
多措并举推进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地方和部门职责,推动市、县、区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实行生态功能区负面清单管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启动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技术研发、推广应用、试点示范、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强制性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体系。推广低碳产品认证,扩大低碳产品市场需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夯实基础能力。推进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常态化,鼓励城市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管理制度。强化重点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报告,规范发展第三方核查机构。构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支撑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评估考核办法,突出碳强度、碳总量“双控”指标的完成和重点任务的落实。建立有效的目标任务分解机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问责机制,将控制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实行必要的工作问责。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