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讨CO2排放总量区域分解的方法。借鉴国际上针对国家之间的分解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省际之间的分解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效率性三大原则;确定了排放水平、经济水平、工业能源利用水平、非化石能源利用水平4大影响因子;提出了人均排放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化趋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中国区域CO2排放分解模型CPCEAM。根据2005年排放现状和参数选择,通过CRBDM模型计算提出中国2020年CO2排放总量省级分解方案。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我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量(以下简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其根本目的是控制CO2排放总量。由于各省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差异很大,因而强度目标很难公平、公正、合理的分解下去,可操作性较弱。本文提出将强度目标转化为总量目标,根据理论模型研究分析我国区域总量控制分解方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根据王金南等(2010)的研究,中国2005年CO2排放量为51.33亿t,到2020年把CO2排放量控制在86.24亿t,即相对基准情景减排12.63亿t(基准情景排放量为98.87亿t,相对减排12.8%,绝对增排34.91亿t),作为总量控制目标是较为理想的。国际能源署(2009)模拟的控制CO2浓度在450ppm的中国2020年低碳排放情景为84.05亿t;欧盟等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实现相比基准情景的15%~30%相对减排。我国2020年86.24亿t CO2排放量不仅能实现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同时还可以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减排压力,维护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形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各省分配CO2排放强度和增排量。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和CO2排放量等差别较大,因而排放量分解不能简单处理,必须兼顾各种因素。本文仅作方法学和可行性探讨,结果数据不作为排放总量分配依据。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总量区域分解方法评述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当前国际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区域分解方案绝大多数是针对国家之间的分配,因为这一问题是《京都议定书》的核心问题。我国当前面临的区域分解,是指在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省)之间的分解,这与国家之间的分配有很大差异。尽管如此,国际上的分配模型和方案依然对我国区域分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