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按计划,一项新的全球协议将于年底在法国首都巴黎达成,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围绕这份协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190多个缔约方已进行了近3年的交流和磋商。虽然各方仍未完全消除分歧,但随着最后期限临近,协议雏形已越来越清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重要协议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如果各国不采取有力度的管控措施和有效的国际合作,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将受到严重威胁。按照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决议,新协议将具有法律约束力,适用于《公约》所有缔约方,在2015年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于2020年生效。
目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强制性量化安排的协议只有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其第二承诺期将于2020年到期。这意味着,能否在巴黎达成新协议将直接影响2020年后全球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分歧不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从2012年5月开启谈判至今,《公约》各缔约方已围绕新协议开展了10轮磋商。随着交流深入,各方共识逐渐凝聚,但各方、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依然有难以消弭的分歧。回顾过去近3年的谈判历程,分歧主要集中在减排责任的分配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等问题上。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对全球变暖负有历史责任,必须无条件地带头进行绝对量减排;而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挑战,只能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开展灵活多样的减排行动。
发达国家则说,各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经济实力对比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协议应反映这些变化,在减排责任上不能再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此外,各方在资金来源、部分协议要素的法律约束力、对各国行动的评估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上也没有达成一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