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推进碳排放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工业又往往依托于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非常强的技术锁定效应,一旦建成,几十年、几百年都很难改变。中国还在进行的快速城市化必须按照低碳发展理念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在生态文明之下,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再追求大面积住房、大排放汽车,个人财富的无限积累和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要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集体的体验和大家共有的财产。低碳城市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任务的响应,而是城市的居住者对生态文明的内在渴望。这需要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筑、城市的产业、城市的交通等多个方面协同走向低碳化。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完全解决整个城市的低碳化,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规模巨大的集成创新工程。
低碳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是要编制出温室气体清单,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很多软科学研究。第二步是要设计低碳的治理体系,设定城市的低碳目标、路线图和公共治理策略。第三步是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实现低碳,要从能源生产侧、能源用户侧研发推广各种低碳技术,从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等多方面应用低碳技术。同时,需要依托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等,构建一个低碳信息集成系统,使整个城市的减排行动达到公认的MRV水平(可报告、可监测、可核实)。低碳城市建设是各类与低碳有关的创新主体与地方政府以及城市居民的协作创新,其成果不仅是技术创新,还会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作者何建坤系清华大学
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气候变化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继江系清华大学
低碳经济研究院博士后)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