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在全国率先鸣锣开市,此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和重庆7个碳交易市场也正式启动交易,成为用“市场的手”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探索。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公开资料显示,不包括今年四五月份启动碳交易市场的湖北和重庆,2013年深圳、上海等5个碳交易试点的配额总量高达8亿吨,二级市场成交44.55万吨,总成交额2491万元。有分析认为,我国各地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9倍达2.27亿吨左右。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此外,各试点在碳交易技术路径、交易模式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探索。如深圳市出台并正式实施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这是我国首部规范碳排放交易的地方法规。在配额分配上,深圳创新性地采用预先分配配额、后期调整确定的方式,对配额发放过松或过紧的风险设置“安全阀”。上海制定出台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试点行业核算方法,确定了全市碳排放统一的“度量衡”。北京允许参与主体通过项目交易获取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一定比例的配额,但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消其排放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当年排放配额数量的5%,其中本市辖区内项目获得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必须达到50%以上。
据苏伟透露,今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工作重点是在总结7个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性碳交易规则和机制,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做铺垫。比如以京津冀为中心,辐射华北五省市;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依托,辐射浙江、江苏等地区;在珠三角,以广东深圳为依托,辐射广东、广西、海南等区域等。
多次被相关部委领导提及的区域碳交易机制有望率先在京津冀等华北五省形成。京津冀及整个华北五省区域性环境问题突出,且治污减排工作进展速度较快,仅京津冀三地中就有京津两个城市已经开展了碳交易试点,未来率先实现区域交易可能性较大。(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