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低碳发展战略及其转变
——小布什政府的低碳战略:拒签《京都议定书》
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人均碳排放量也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要求美国政府不得签字同意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的条约”,因为这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但1998年11月12日参加谈判的副总统戈尔仍然象征性地签了字。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001年3月美国政府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其理由:一是美国实现议定书目标的减排成本太大,会给美国造成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减少49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发展中大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没有以某种有效方式参与减排,美国认为不公平;三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尚存在科学不确定性。关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美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思路。
虽然逃避减排责任,然而美国也深知低碳技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力图依托其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从根本上主导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在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定与激励措施。2002年6月美国环保局公布了《2002年气候变化报告》;2005年《能源政策法》涉及高达145亿美元的各种激励措施,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该法设立了许多颇有吸引力的经济奖励条款;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低碳经济法案》,直接以低碳经济的名义,提出到2020年美国碳排放量减至2006年水平、2030年减至1990年水平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