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起源于英国,却对全世界产生了最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让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可能。18世纪以前,全球都处于农耕社会,生产动力主要为人力、畜力、风力或水力,生产方式基本为手工作业或借助手动工具。1769年,英国人瓦特蒸汽机进行改良,手工劳动终于向机器生产转变。机器生产的最大特征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根据OECD在2006年出版的《The World Economy》一书中的数据,全球GDP在1700~1820年间增长了87%,年均复合增长0.52%;而在1600~1700年间全球GDP仅增长了12.7%,年均复合增长仅0.12%。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又称电气化革命。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齐拉布.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动机的发明实现电能向机械能的转换,电灯、电车开始出现。如果说蒸汽革命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电气革命则更进一步让人们可以从大部分体力劳动中解放,并且实现能量的远距离传输,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根据上述OECD数据,全球GDP在1870~1913年不到50年的时间里便实现了145.6%的增长,年均复合增长达到2.11%。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二战结束后,以信息技术为显著特点,在20世纪50中期~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又称信息化革命。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速度不断加快,能够完成人脑无法完成大规模复杂计算、大量数据存储以及信息的快速传播。正因如此,使得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进入信息化革命后,规则化的计算可以借以计算机快速完成,科技人员可以从繁复的脑力劳动得到初步解放,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当中,因此技术进步呈加速状态,新兴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用了65年,而信息化革命时期原子能从开发到应用仅用了6年,晶体管技术仅用了4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从经济角度来看,信息革命的最直接结果是生产效率的再次大幅提升。1950年,全球GDP总量为5.3万亿美元,在1970达到了13.8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9%,其中在1960~1970年间年均增长高达5.03%。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智能化以信息化为奠基,是信息化的升华。智能化则意味着机器不仅能感知、收集并处理数据,还按能按照与人类思维模式相近的方式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再次反馈,能够按照给定的知识和规则面对具有这一随机性的外部环境自行做出决策并执行。同时,智能化的最大特点是机器之间具备高度的协同合作与数据共享效应,信息化所产生的信息孤岛均基于统一的数据平台,从而实现了互联互通。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