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异常之快。人均物质消费的快速增加与规模巨大的人口总量相结合,导致中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对适中的物质消费国一跃成为千年之交主导全球物质消费增长的国家。由于中国对全球市场的深远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发展路径也是世界的发展路径。
《中国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由联合国环境署、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报告,为审视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在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脱钩”的挑战,如何持续提高资源效率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所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1970年,中国物质消费总量为17亿吨,约占当年世界总量的7%。到2008年,中国物质消费量达到22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2%,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消费国,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4倍。也就是说,近40年来,在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能源效率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2%(名义增长率)的速度提升的情况下,我国所承受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在持续加剧。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国资源消费“高烧不退”?
中国资源效率研究小组分析了人口数量、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水平对经济体资源消费水平的影响,他们发现,从1970年到2000年,人口的增加和富裕程度的提升增加了全球的资源消耗,两个因素的作用是齐鼓相当的。但对于中国而言,人口富裕程度的提升则是超强的驱动因子。在1970到1980年间,富裕度的增加对中国资源消费水平的影响超过人口增长的两倍,从2000年到2008年,前者的影响力甚至达到后者的20倍。
“毫无疑问,相对于全球而言,我国近些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效很突出。但遗憾的是,这些改善不足以抵消由于人均收入增加而新增的资源需求。”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的作者陈劭锋告诉记者。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近些年,我国资源效率提升速度有所放缓,使我国未来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