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仅仅局限于温室气体减排,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试图引领世界范围内的低碳革命,并通过主导全球气候治理以更好地发挥其规范性力量。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欧盟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举措,而且还是其攀上世界政治道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但是,随着欧债危机不断加深,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受到冲击,欧盟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难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首先是气候“单边主义”凸显。从欧盟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中可以发现,欧盟的“单边主义”有强化的倾向。这种单边主义的倾向不仅仅以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实效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超前性为支撑,这背后更深层的利益驱动在于,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单边主义”虽然有助于欧盟能源安全,但却使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屡屡陷入“高处不胜寒”的境地,不仅与中国等新兴经济大国有较大冲突,而且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频现立场分歧。特别是欧盟强推的航空碳税,在全球范围内遭遇激烈反弹,不利于其确立、巩固应对气候变化领导者的地位。
其次是欧债危机弱化了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实力。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并加快向欧盟的核心国家蔓延,欧债危机对欧盟主要成员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加剧。由于引发危机的制度性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使得救助难度增大,危机存在长期化的可能性。欧债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欧盟对发展中国家减排资金援助和转让减排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从而有可能弱化其国际气候谈判的话语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再次是欧盟扩容带来新的挑战。与《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初的15个成员国相比,欧盟的规模和边界不断扩展,现已扩大到27国,而且仍有一些中东欧国家正努力争取加入欧盟。欧盟扩容在增强其自身整体实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各成员国之间政策协调的难度会加大。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由于欧盟15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减排技术、政府财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有可能加剧欧盟内部气候变化领域的利益博弈和分化,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减排成本。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