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际贸易普及碳标签意味着什么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吕海波2012-04-24 09:01

        易碳家周刊讯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碳标签正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变成一个商品的国际通行证。这个通行证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发达国家有可能率先建立这样一个碳标签准入制度,要求进入本国的某种产品碳足迹不得高于规定值,否则将采取罚款或者征收高额关税等措施。这样一来,产品生产商必然千方百计采用低碳技术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然而,发达国家掌握了低碳核心技术,一旦设定或抬高这个门槛,发达国家的国内企业则可以通过较低成本,较为容易地实现碳减排,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型企业则不得不去发达国家购买低碳技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首先碳标签制度能够督促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和管理方面实现突破。碳标签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因此碳标签制度的兴起影响的将是整个产业链,包括原料、加工、运输、使用、废弃等完整的环节。碳足迹的披露,将有利于企业充分认识自身的减排重点和减排潜力,集中力量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技术或管理突破。同时,碳标签制度未来可能带来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的问题,也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节能减排压力,迫使企业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思路。其次,碳标签制度将自下而上地推动我国碳减排工作由自愿到强制的转变。由于大多数碳标签所披露的产品碳足迹,将直接面向消费者,随着低碳环保理念在大众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碳足迹信息表现优秀的产品,而产品零售商也会更多引进这样的商品以增加销量,最终形成由消费者开始、由零售商倡导、由生产商实践的碳减排路线。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龙如银:碳标签制度从自愿执行向强制遵守的远景正在慢慢靠近。可以预见,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还会有更多的进出口方要求对方提供碳足迹指标,有碳标签的商品显然会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被其他国家消费者接受。与发达国家更成熟的减排技术相比,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商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很有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若企业希望避免今后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必须在生产中采用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而这种投入恰恰是非常大的,一般的国内外贸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低碳技术的引进和采用。另外,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微薄利润的国内厂家难以承受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谭秀杰:碳标签虽名为“标签”,但实际却不是像企业理解的只是“标签”那么简单,更是产品背后碳减排技术水平的体现。对待碳标签制度,国内外贸企业应该多关注、早准备,同时注意采用低碳技术和开拓新兴市场。多关注、早准备才能争取主动,企业方可从长计议,有效配置资金、人员、技术等资源,不至于碳标签真正来袭时措手不及,面临市场压缩和成本上升的风险。而引进、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能切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是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更是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同时,企业也应注意开拓新兴市场,以市场多元化分散发达国家碳标签带来的风险。此外,有关方面应密切跟踪碳标签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新动向,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国内,政府应引导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扶持企业研发、引进低碳技术和设备,补贴企业低碳认证方面的费用,并推动国内相关认证制度的建立。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讲师徐俊:碳标签作为一种将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标识出来的方法,能直接影响消费者和厂商的消费和生产决策,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的限制。强制加注碳标签,很容易滋生“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问题。假若碳标签普遍应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中,就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或商家滥用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使之成为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我国想要应对碳标签,要加强环保理念,提高低碳消费意识;加强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开展环境外交,争取全球气候谈判话语权。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