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转移”转向“碳协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
为何区域协作是破局关键?与会专家表示,这是破解“碳转移”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方式,并通过技术互补激活转型动能。
由绿行太行团队与南京师范大学团队发布的实地调研报告《山西省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优秀
案例观察》和《晋浙企业减污降碳实践比较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报告》显示,晋沪协作提供了从技术嫁接走向制度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的实践样本。
当前,山西省与长三角地区在绿色电力交易、
碳足迹管理、
清洁能源输出等方面展开合作。山西的晋南钢铁构建了“钢—焦—化—氢+绿电”全闭环产业链,实现减污降碳;浙江的正泰新能通过清洁工艺和环保材料实现源头减污,西子洁能则在熔盐储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晓辉称,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浙江企业也已经开始在山西重点产业链打造中发挥作用。
“近年来,山西将氢能作为能源转型的新方向之一,但想要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集群规模并不容易。比如申能子公司申能环境已经为山西鹏飞集团在制氢废水处理与氢能重卡等关键环节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胡晓辉表示,“作为减碳服务商,企业可以打造低碳数据管理模式、
平台并形成配套制度体系,学习‘浙江样本’。也希望未来政府能够在企业‘牵线搭桥’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共同体”推动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山西和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降碳潜力巨大,但仍然存在要素流通成本高、标准和政策壁垒等问题。
一方面,区域协同降碳技术成熟度不足,
CCUS、氢冶金等关键技术仍处示范阶段。另一方面,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待提升,跨区域项目缺乏专项基金。
更重要的是,制度壁垒亟待破除。与会专家表示,目前长三角与山西碳足迹认证体系尚未互认,碳核算标准不统一。责任分担机制同样缺失,并未建立“受益方补偿排放大省”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山西各个产业链与全国或长三角地区之间有各自特性,“一链一策”或者“一企一策”的政策扶持十分必要。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旭表示,应当从产业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市场共同体来克服困难、推动合作。一要共建“低碳飞地”,比如山西提供废弃矿区光伏基地等应用场景,长三角导入技术与管理;探索“绿色供应链认证”,推动长三角采购山西低碳钢铁、绿氢产品。二要设立跨区域技改基金,重点支持CCUS、氢能等关键技术攻关;成立晋沪低碳联合实验室,共享太钢、正泰等企业实证数据。三要创新绿电跨省交易规则,降低传输损耗成本。同时,通过“
碳汇协同交易”,对接企业碳中和需求。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泓表示,为进一步发挥山西能源资源优势和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与市场优势,未来应继续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形成示范效应。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