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农场打造成绿色发展、减排固碳的重要示范地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网碳交易网2022-12-28 14:51

 因疫情影响,导致各种会议、展会暂停或延期举办,为了充分展示秸秆、畜禽粪污等农林废弃物行业发展,展示优秀品牌企业、挖掘创新技术、推广应用产品,传播区域项目信息,宣传先进经验,现诚邀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及秸秆设备、秸秆收储运、装备制造和秸秆产品相关生产企业参与,展示企业品牌、应用产品、先进技术、市场项目和应用成果。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对2022年国家级生态农场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绿色生态的引领下农场将焕发新的气象。
生态农场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将现代化装备与生态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又达到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当今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同时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农业面源污染仍然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繁重。在农业发达的国家,生态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生态农场系统内实现了能量高效转化、物质多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产生的效益是其他任何生产组织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与西方国家大农场模式不同,我国的生态农场立足国情农情,通过持续增加生态农场绿色优质农产品(5.610, 0.11, 2.00%)供给,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把生态农场打造成为农业绿色发展、污染防治、减排固碳的重要示范地。
首先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生态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市场反应灵敏、新技术新装备采用能力强等优势。要积极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生态农村建设。通过自愿申报、专家评估、综合评价来遴选一批生态农业市场主体。引导市场主体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提升农业产出效益。通过打造生态农场品牌,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综合溢价收益。积极推动融合发展。生态农场不但具备一般性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循环式种植养殖方式、生态技术运用、农耕文化积淀也是独特的旅游资源要素。要推动观光休闲、农耕体验、民宿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把生态农场打造成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排头兵,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样板地。
其次要发挥政策的系统合力,大力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整合农田水利环保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以生态农场为重点对象,探索地力补偿政策、环境补偿政策、地摊补偿政策的综合运用。将生态农场建设成为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减排降污等技术推广的试验场,带动农业绿色转型,同时在技术推广、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生态农场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形成绿色发展示范,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运用生态农场良好的环境基础探索总结生态农场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积极探索推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节能贮存、低碳运输等低碳生产技术。通过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探索形成生态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农场系统内的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再循环、废物再利用,形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模式,通过健全完善生态农场技术规范,形成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生态农村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
加强评估监测,激励约束并举。督促生态农场建立相关台账,来评估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和实施效果。对生态农场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农产品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对生态农场的投入产出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及时的反馈评价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协同,推动生态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农场曾经是大宗农产品供给的“顶梁柱”、农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如今在生态文明的滋养下,生态农场必将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向新阶段。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