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近零排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太低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不论是从现有的环保技术进展来看,还是从二十多年前的环保技术来看,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理论上都是可以做到真正的“近零排放”。因此,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来评价污染控制技术选择是否正确,是环境经济管理的核心,也是“近零排放”能否大面积实施的关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首先看环境效益。环境效益可以从排放总量减少和环境质量改善两个方面来分析。假设两台600MW机组,在燃用优质煤的条件下(灰分约10%、硫含量约0.8%、挥发份约30%),并采用了低氮燃烧方式,锅炉出口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为15g/m3、200 mg/m3、300mg/m3,按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在分别达到20、50、100 mg/m3时,每小时脱除量约为65912、8580、880千克,合计脱除75372千克,对应的脱除效率分别为99.7%、97.5%、66.7%。可见,两台600MW机组,即便是在折算为6%含氧量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达到5、35、50 mg/m3时,排放量每小时可再减少约66千克、66千克、220千克,合计352千克。“近零排放”比起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三项污染物合计可多脱除0.47个百分点。考虑到电厂高架源排放对环境影响要小的特点,多脱除的部分对环境质量改善作用轻微。
再看经济效益。主要用单位污染治理成本与全社会平均污染治理成本的大小来分析。仍以两台60万千瓦机组为例,目前脱除三项污染物的综合环保电价为2.7分/kWh,从不同电厂的测算情况看,实现“近零排放”的环保成本在原有电价的基础上增加1~2分/kWh,则增加的352千克污染物削减增量的成本达到1.2-2.4万元/h。粗略估算多脱除的污染物平均成本为34-68元/kg,远高于全社会平均治理成本(按制定排污收费标准时测算的全社会平均成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为1.26元/kg)。
最后看综合效益。主要从环保系统对资源、能源消耗方面和对机组的可靠性影响方面进行分析。“近零排放”增加了更多的环保设备,系统阻力增大,能耗水平提高,设施整体技术可靠性降低。如,脱硫设施需要设计更多层的吸收塔喷淋层甚至需要吸收塔串联或并联,脱硝设施需加装三层催化剂甚至在炉内再加装SNCR,除尘方面必须加装湿式电除尘器等。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