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任务的日益艰巨,石化行业需高度重视

文章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4-01-14 10:55

国家发改委上周末公布了2012年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结果。据统计,在1377家未达标的企业中,218家为石油和化工企业,占比达15%左右。专家表示,如此之多的化工企业未能达标,一方面是由于行业的节能工作起点比较高,完成同比例指标难度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化企节能改造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高。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据统计,石化行业有1600多家企业参与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约占参与企业总数的10%。根据2012年万家企业节能目标的考核结果,未达标企业中石化企业则约占15%。而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正式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到2017年底,石化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8%。节能减排任务的日益艰巨,须引起石化行业的高度重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石化行业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耗和排放大户。2012年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7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18%。中央已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石化行业显然责无旁贷。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行业在节能减排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必须承认,目前行业整体节能减排形势还难言乐观。突出表现在,部分企业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节能减排投入不足,导致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不理想。更有甚者,成了环境“顽疾”和监管“死角”,为社会和民众所诟病。要想彻底摆脱谈“化”色变的境地,摘掉一些民众的“有色眼镜”,化企首先要甩掉自己头上环境污染的帽子。打赢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构建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是石化企业的当务之急。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随着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国家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的思路日渐清晰。可以肯定,在项目审批、信贷投放、财税政策等多个方面,今后节能“老大难”企业也将遭遇越来越高的门槛,从而形成促进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事实上,石化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依然有广阔的节能减排空间。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共性和重点技术攻关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升级、完善市场化机制等方面,还大有可为。行业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等多方携手,将压力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对企业而言,要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工作和资金投入,积极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为我所用,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行业组织而言,要加强组织节能诊断,积极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引导和组织企业开展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标工作。同时,在行业中积极倡导责任关怀,敦促企业提高节能环保意识,营造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形象。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首先要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监管,其次要完善相关激励约束政策,对节能产品、项目、技术和节能服务公司给予支持。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正视差距才能迎头赶上。面对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的现实,石化行业必须将发展方式转变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上采,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淘汰落后,提高能效水平,构建行业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完成建设美丽化工的时代重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