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技术因素对节能减排效率的改善作用。这里的技术因素既包括与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有关的“硬”技术,也包括涉及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人员素质等因素的“软”技术。“硬”技术的进步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二氧化碳的减排体现在开发、转化、利用、储存等各个方面,“软”技术的进步则是有效使用“硬”技术的重要保障和拓展。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节能减排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我国先后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累计安排节能减排研发项目经费超过了100亿元。尽管如此,“软”“硬”两种技术并没有切实发挥对我国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改善的积极作用,且作用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今后一方面要继续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要求,力争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规划目标,同时注意提高有关能源和低碳领域R&D经费占全国GDP的比重;另一方面也需要特别注重“软”技术的培育和提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建立国际和地区间节能减排工作的交流会商制度。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关乎世界各国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国而言,要在总体上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履行国际减排承诺,需要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而地区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外开放、资源禀赋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导致了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在不同地区的巨大差异。东部高、中西部低,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现象十分明显。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单边或多边的区域间、省区间及各级节能减排主体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会商制度,互通彼此间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和减少二氧化碳减排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实施“能源援助计划”和“低碳援助计划”。能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二氧化碳排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需求是有所差异的,不同地区对节能减排的适应性更是不同。当前,我国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的地方多属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数量相对较少,但却要承受相对较高的节能减排成本。因此,政府可考虑通过实施“能源援助计划”和“低碳援助计划”等方式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直接投资和政策扶持,帮助其增强应对节能减排的适应能力。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等举措鼓励消费者购买高能效的低碳产品,并为农村地区和中低收入家庭完成从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到低耗能低排放产品的更换提供资金支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