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应对气候变化只是当时少数科学家出于个人兴趣的研究课题,诸如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Tyndall·John)研究气候问题是因为中年时登阿尔卑斯山被看到的冰川壮丽景象所迷。而且那个时代的气候研究不是出于防止气候变暖,而是担心结束恐龙时代的地球冰川世纪再次到来,意外发现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直到19世纪末,有科学家提出温室气体可能会影响温度,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可能性却因为相信海洋会吸收大部分增加的含量而没有受到关注。这时科学界普遍认为,理论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因为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出现全球尺度的变化,但因为人类工业增加的二氧化碳到底是累积在地球大气中还是被海洋和陆地植被所吸收则并不确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到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界才有实证数据证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这位科学家叫查里斯·大卫·基林(Charles David Keeling),他根据在美国夏威夷岛一个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监测点的数据绘制出了著名的“基林曲线”,那条不断上升的曲线成为了20世纪的气候变化的标志图。他本人则被认为是现代气候变化的先驱。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没过多久,他的研究小组的工作很快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类似观测的呼应,从而得到了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和变化的图象。
再后来,这个气候领域的问题转向政治领域。生于1948年的美国政治家戈尔(Albert Arnold Gore Jr.)是实现这一转向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其政治角色为多数人熟知:1992年他作为比尔·克林顿的竞选伙伴再次参选,成功当选副总统;在2000年竞选美国总统,但是以微弱劣势输给了乔治·布什。实际上,他同时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环保是其政治演讲中的一个主题,在白宫任职期间,还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发达国家从这一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
在此之前,减排目标曾被以为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遏制经济发展的阴谋,即使发达国家内部,也担心经济发展受限制。《京都议定书》签署时,时任得克萨斯州州长的乔治·布什就抨击,履行京都议定书有可能会大幅降低美国GDP增长。他担任美国总统的2001年,美国退出了该协议。
据当时的报道,欧盟对美国的决定表示严重不满。日本政府发表声明,要求美国重新考虑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决定。时任澳大利亚环境部长的希尔认为,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有责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否则《京都议定书》就无法实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21世纪这些年来,全球经历了多次飓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美国也频繁 遭极端天气袭击。更多更令人信服的证据出现,让减排在政治领域逐渐形成国际共识。
2009年9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讲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各方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主渠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成为各方加强合作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已成为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在2012年报告中也称,2011年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90.9ppm(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这一数字相对于1750年的水平增加了40%,也就是在那时候,人类才开始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
世界银行2012年也在一份报告中称,如果不能显著削减排放量,地球的平均气温最早在2060年就可能上升4摄氏度。报告中还强调了这一升温对人类健康与安全产生的严重后果,包括海平面上升、热浪和其他极端气候事件。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