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服务领域之“工业节能”

文章来源:易碳家期刊碳交易网2014-12-14 14:06

据易碳家了解到,2012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6.20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08%。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2005年以来,中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均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1.5%左右,2012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3%。这与工业创造价值(工业占中国GDP的比重达40%)不相匹配。工业节能手段主要包括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其中结构节能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产业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如发展新能源;技术节能是指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综合利用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率,如提高能源的一次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率等;管理节能是指在不改变现有技术、设备、工艺等硬件措施的条件下,通过管理手段加强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漏损率等。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在市场总量方面,根据“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GDP累计约为301.20万亿元,全社会总能耗累计约为187.90亿吨标准煤。要实现“十二五末”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624吨/万元的目标,五年间工业最大节能量需为6.70亿吨标准煤,除去结构及管理方面的节能量,工业节能量约为3.50亿吨标煤。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在市场结构方面,“十二五”期间,工业节能产品市场占比将下降至45%,工业节能服务市场占比将上升至55%,工业节能产品市场空间和工业节能服务市场空间分别约为4,000亿元和4,800亿元。工业节能服务市场分为工业能效管理业务市场和工业单项节能服务市场。其中,工业能效管理业务市场在工业节能服务市场中的份额将上升至60.80%,预计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节能市场将会进一步走向成熟,并且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相关法律和行业自律性规范的综合保障下,市场竞争将更加规范;二是随着市场呈现出细分化、多元化的特点,参与者将越来越多,促使行业竞争更加市场化,并带动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制造、节能咨询评估等相关子行业和机构的大力发展,加快形成工业节能的配套产业链;三是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预计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并购,一些技术落后、渠道闭塞的企业会被淘汰,而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技术和产品升级上先行一步,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多方面需求,能够提供动力流、信息流、管理流在内的三重集成节能服务的工业能效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成为领军者。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工业节能空间。工业节能空间就是指工业行业内的能耗浪费所在。根据工业行业不同和能耗系统不同,工业节能空间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钢铁节能、有色金属、煤炭节能、电力节能、石油石化节能、化工节能、建材节能、纺织节能、造纸节能等。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中国工业节能的潜力巨大,通过节能减排措施,可以降低能源投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领域,中国工业节能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 年的15.95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 年的24 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0.9%上升到2010 年的73%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1.3%上升到2010 年的77%左右。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2012年,中国生产原油2.04亿吨,进口2.8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8%左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天然气12年进口依存度达到29%左右,较2011年的22%有显著上升。2013年,WTI原油期货结算价维持在90多美元的高位区间震荡,原油价格保持高位运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中国将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