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共谋“双碳”创新蓝图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高雅丽2021-09-27 11:47

9月26日,2021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京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北京市政协党组书记魏小东出席论坛并致辞。中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等出席论坛,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主持。
 
侯建国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拿出一张路线图,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一批新理论,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问题;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记好一本收支账,解决碳源碳汇的监测核算问题。
 
张玉卓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工业转型是关键,需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一是要有序减碳,确定碳排放的顶点和峰值,从国家层面研究能源结构;二是要大力发展CCUS技术,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三是树立全民低碳意识,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四是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共促世界可持续繁荣。
 
魏小东表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北京市将发扬先行先试改革精神,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从三个方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实施:一是统筹谋划,率先转型,控碳降碳,以提质增效;二是政府引领,全民参与,发挥北京首都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丁仲礼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碳中和目标对科技界提出了新考验。实现碳中和,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技术为王”是鲜明特征;要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转变,勇于针对未来需求,主动开展有较高失败风险的探索。丁仲礼认为,要“一盘棋式”组织全国研发力量建立技术联盟,明确责任体系,开展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先进性,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同时,要与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相结合,通过生态建设提升我国固碳能力;要深入研究碳排放相关的核心科学问题,争取“固碳量”和“碳中和”的话语权;要关注并算清全球以及各国的“收支账”,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谈判提供有力支撑。
 
论坛邀请了能源、工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全球知名专家,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化利用、新能源与储能、工业过程降碳、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生态系统碳汇以及能源政策等方面献言建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做了系统阐述,他认为要结合物理、化学储能(热)及氢能技术,强化“身边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东部地区能源自给率,并以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灵活性资源,形成安全、可靠、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提出要开展碳减排措施性能评价,构建碳足迹精确核算方案与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合理引导减排措施,强化碳排放责任划分,加强能源与智能化融合等措施科学实现“双碳”目标。他强调,要警惕非系统减碳操作引发的系统性破坏,急功冒进减碳操作引发的经济刚性破坏,时时、事事、处处减碳操作引发的社会不公,无视“双碳”科学性的“摊派式”减碳以及西方利用不对称的“双碳”问题遏制中国发展等系列风险。
 
我国发电和工业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80%,能源和工业发展如何突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提出,要通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等路径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
 
本次论坛由中科院主办,聚焦“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旨在厘清“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路线布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技术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