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工作纵向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4-09-26 14:09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13年,我国有行政村58.8万多个,自然村194.8万多个。虽然“全国生态文化村”授予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全国行政村总量相比,所占比例明显过小,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已获得称号的再接再厉、做得更好;让全国更多的行政村进入“全国生态文化村”的行列,使创建活动,健康、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一要注重生态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及其生态智慧与行为方式,探索带有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形态和现象,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使其成为新时期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的深厚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二要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重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修复,保持农业景观与自然达成的和谐与平衡。着力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品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三要注重变生态文化资源为绿色经济财富,以生态文化产业拉动民生改善。挖掘整理蕴藏在典籍史志、民俗习惯、传统工艺、建筑古迹中的生态文化遗产,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区域民族特色、民俗风格和品牌效应的生态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以产业发展拉动绿色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四是注重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脉传承与发展,保护具有生态文化品质的美丽乡村。要保护和修复完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统古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民居及其生态环境,将生态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规划设计之中,以保障生态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少边穷”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延续生态文明的根脉与增进百姓福祉的统一。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五要注重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创新发展,延伸生态审美的经济价值。“全国生态文化村”基本都是位于林业先进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包括珍贵古树名木凝聚的文物遗产价值、森林景观审美价值和文化创意价值等,而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养生度假和各类工艺制作等众多项目,都体现了生态文化创意价值,可以延伸为美丽乡村的品牌效益,造就无形资产中的商誉。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六要注重发展区域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培养传播载体和传承人才。生态文化宣传教育要从基层做起、从娃娃抓起。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近年来在甘肃省定西市、北京市延庆县和青岛市开展了“生态文化进校园”公益活动。通过爱心捐赠、专家授课和“生态文化小标兵”评选活动,将生态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今后各省级生态文化协会和协会分会,还将以多种形式和内容,拓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七要落实“全国生态文化村”跟踪评价机制。“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评选授牌阶段,更不能得到称号就一劳永逸了。要依据《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命名管理办法》对“全国生态文化村”实行社会监督,动态考核,落实跟踪评价机制,以确保“全国生态文化村”的先进性,使其无愧为典型示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立足农村、面向农民,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伟大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全国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定会伴随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走向蓬勃兴旺!(完)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