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开启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新阶段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03-29 17:23

新型发展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正是中国积极而务实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动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将于4月22日举行。195个国家一致通过的《巴黎协定》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里程碑和新起点。在各国的发展议程中,应对气候变化开始由负担向机遇转型,争取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新效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根据中国制定的目标,2020年的碳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可超额完成;2030年的碳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前后使中国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为降低碳强度,争取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所作的努力,与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强的协同性,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应对气候变化要减排的温室气体,与改善空气质量要减排的污染气体(如PM2.5)基本同根同源,多半来自煤炭和石油的燃烧。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新型发展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正是中国积极而务实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动力。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十三五”是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须把握时机抓紧做好几方面大事: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一是改革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使经济在环境容量下发展,扭转粗放比拼GDP的冲动,使经济回归客观的“潜在增长率”;做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顶层设计;我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守护环境底线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发展过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需要升级,由房地产拉动的高耗能产业已饱和,去产能的实质就是去粗放发展的后遗症;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包括智能制造、环保产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新型服务业要跟上。有下有上是进步,是供应侧的改革,能使经济有朝气与活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三是推进能源革命。以质的进步,重塑能源。近期的标志点应该是:大力节能、提效;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低碳能源发展;煤炭总消耗在2020年前见顶;较高比例地实现直燃散烧煤的替代;“车、油、路”转方式见成效;空气质量实现5年有明显进步,10年有治本效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四是新型城镇化将低碳作为考核指标。遵循“环境优先”原则;推动农村能源形态的进步;设计和推进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的发展;使城乡固废资源化利用形成产业。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五是进一步深化和推广低碳试点。从基层夯实低碳发展的社会基础,提倡和引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形成全国的碳交易体系;逐步形成产品的低碳标准体系,以经济、金融的手段推进制度化的低碳发展。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低碳、绿色转型是促进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客观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需求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相吻合。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外两个大局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