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命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杨群 郑红2012-12-12 07:21

  低碳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上周,由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同济大学和能源基金会主办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实践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畅谈上海和其他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规划和实践。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应对资源和环境制约带来的巨大挑战,城市的发展理念、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都必须进行根本性转变。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蒋应时说,上海在全市城区规划、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外滩滨江发展、虹桥商务区规划、郊区新城建设,以及公共交通布局各方面,围绕低碳、绿色、可持续理念展开了多方面有益探索。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提出,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上海,要促进城市空间开发从平原扩展到立体提升,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蔡旭初指出,学界一些绿色出行路网系统策略,对于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空间规划带来很多启发。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低碳绿色出行,或许不仅仅是低碳经济时代城市命题的全部内涵,还是低碳时代最关键的话题之一,在此次研讨会上也引起最多热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超大街区”不低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短短十几年时间,我国从世界眼中著名的 “自行车王国”,“变身”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当前,全国各地对汽车的依赖程度急剧上升,表面上看,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市场偏好的表现,但实质上,这是近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和路网设计的结果。因为不断建设城市快速路、宽阔主干道和“超大街区”,我国的城市形态不知不觉强化着汽车的使用便利。对小汽车的依赖带来了一连串问题: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市政基础设施需求与成本大幅上升。而这一切,都与低碳、绿色和可持续背道而驰。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汽油、柴油年消耗量分别占总消耗量的85%和42%,这也是石油消耗增长最快的部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超大街区”几乎成为我国当前城市开发的偏爱模式。这样的模式以宽阔主干道组成的路网为基础,每个街区的规模通常为500平方米左右。超大街区开发模式试图利用更为宽阔的道路提高行车效率,但却以损害行人的安全性和自行车的通达性为代价。为解决宽马路带来的噪音、污染等问题,人们不得不将建筑后退,牺牲丰富连续的沿街街面,增加行人进入建筑的距离。这些因素妨碍了人们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来使用街道,结果不仅破坏了沿街零售业,还降低了公交的可达性。有一项针对我国某城市九个小区的调研显示,与有着混合用途和传统细密路网的街区相比,单一功能的“超大街区”中,每户居民出行的车公路数要高出5倍,带来更多的交通拥堵现象和温室气体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专家指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社区应该采用更窄的街道和更小的街区,塑造积极、实用、趣味、亲和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界面。具体来说,有八项设计原则:建设步行优先的邻里社区,优先发展自行车网络,创建密集的街道网络,支持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建设多功能混合的邻里社区,将土地开发强度和公共交通承载能力相匹配,确保紧凑型发展,提倡短程通勤,通过规范停车和道路使用增加出行便利性。世界上引入采纳这些设计原则的城市,恰恰也是最为宜居、经济稳步发展的城市。混合利用的街区鼓励步行,而适宜步行的城市能为当地的商业增加活力。小尺度的街区有利于自行车和步行,减少机动车需求,使得公交车与私人小汽车都能实现更为高效的运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