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得到一定的下降,但是碳排放增速仍然相当快。2012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86.1亿t标准煤,为1978年的5.9倍,尤其是2002年以后增加速度明显加快。碳排放快速增加对中国带来一连串的不利影响,如增加洪涝、干旱等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同时,作为全球碳排放大国,中国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自“十一五”以来,中国政府对低碳发展日益重视。2006年将能耗强度定为强制性目标。2007年成立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低碳发展工作。2009年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的低碳治理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政策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发展低碳工业主要方法是工业节能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央政府自“十一五”以来推出一系列以强制手段为主,市场手段为辅的低碳工业政策。其中最重要也最突出中国特色的政策是强制企业降低能耗强度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强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主要监管目标是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 万t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共有16 000多家,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十二五”期间,这些企业要实现2.5亿t标准煤的节能目标。淘汰落后产能则是由地方政府负责,根据中央下发的目标关停辖区内企业的落后产能。市场手段包括补贴企业实施节能项目。从2011年开始,节能量达5000 t标准煤的项目可以申请资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节约1 t标准煤补助240~300元。此外,国务院从2006年开始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要求对高能耗企业征收惩罚性电价,并禁止地方政府自行出台优惠电价措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低碳工业治理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例,不少地方政府成为落后产能的“保护伞”,用各种手段瞒骗上级政府,结果许多本应关停并转的企业明停实开,违规生产。另一例子是差别电价政策。有的地方政府未按规定实施惩罚性电价,有的甚至违规出台优惠电价,以保护当地的高能耗企业。低碳工业治理还受制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业投资,千方百计廉价出让土地,降低环境保护与能耗门槛和提供税务优惠。许多高能耗项目甚至未经国家批准就建起来,加剧了“两高”行业产能增长。近年来中国的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维持在70%以上,不利于低碳工业发展。当然,中国重工业的蓬勃发展也与国内消费结构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加速、国外制造业转移等因素有关,不能全部归因于地方政府行为。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