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替代性考核办法
“不唯GDP论英雄”喊了多年,一些地方仍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可操作的替代性考核办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政绩考核是政府部门工作的“指挥棒”,对干部的政绩观和施政行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影响。
上述宏观政策研究员告诉记者,在现实中,除了上述70多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之外,对于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说主要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各地开展的探索中,普遍降低了GDP考核的权重,增加环境保护的权重,比如陕西省、沈阳市等。
在记者走访调研过程中看到多地新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产业到规划,和其他不少地方的园区如出一辙。上述地方发改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速的过程中,缺少创新性,认为能带来GDP,项目就可以上。实际上,带来的可能是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
在上述宏观政策研究员看来,不同地区的政府经济工作考核,不应使用完全一样的指标。有的地区可能小商业发达、有的是高端制造业集中、有的则是旅游服务业聚集,更个性的政绩考核体系能引导当地特色经济更好地发展。
“生态GDP”的可行性
2013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向全国发出重要通知,《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8个要点,有6点提到了生态或环境问题。
事实上,近10年,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与环境生态相关的政府部门下设研究机构中,早有学者研究新指标。有的想取代GDP,有的欲与GDP共存,还有的想作为政府决策参考。
“我们希望‘生态GDP’指标取代GDP指标。”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王兵团队牵头研究的生态GDP指标,正是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进行的。2012年底王兵提出生态GDP概念,即在现行GDP的基础上减去环境退化价值(如草地退化等),减去资源消耗价值(如木材的消耗等),再加上生态效益(如涵养水源等),最后得出的值。
行动更早的是从2004年起,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及其团队,开始核算一项名为“
绿色GDP”的指标。就是从传统GDP中减掉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之后的剩余GDP。不过王金南表示,他们一直未核算资源部分,故是不完全的核算,还有待改进。
另一个最新指标是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这一指标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共同研究,于2012年被提出。GEP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如木材)、生态调节服务功能(如大气净化)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如休闲旅游)。
显然,生态GDP、GEP和绿色GDP三个新指标的共同点,均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代价相关联。据悉,三个指标均得到了中国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
据记者了解,目前黑龙江和吉林等东北地区都在做生态GDP的核算;GEP的概念受到广东欢迎,且贵州被GEP选为
论文的研究省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