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程序不透明、决策实施机制限制公众参与,都给发现此类问题、预测特定政策有效与否增加了难度。官方历来的保密传统也扩展到互联网领域,妨碍了环境的有效治理,再加上民间团体力量薄弱。成立非政府组织仍然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注册程序。针对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问题,中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令人感到鼓舞的是,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规定,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绿色环保组织约有300多家。然而,与其他环境法律一样,仅仅把法律法规印在纸上并不能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另外,广东省围绕铀处理项目发生的冲突表明,中国为了实现气候目标所做的种种尝试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与其他生态、社会问题发生碰撞。“十二五”规划中不仅涵盖了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承诺推动核工业和西南部流域水电事业的发展。对它们的反对催生了一批环境非政府组织。换言之,中国面临的社会和环境冲突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扩大公众的环境决策参与,并使之制度化。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益于绿色发展,还能够有助于解决政策反应不良所导致的不断深化的社会冲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虽然前景“雾霾”笼罩,但依然透射出些许希望的曙光。一大批新的举措纷纷出台。发起人中有绿色环保组织、记者、网民。有时,他们还会与那些已经认识到政府有必要采取更加开放的响应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官员展开协调。网民为了推动PM2.5 实时信息发布通过微博在互联网上掀起的“风暴”就是一例。同样的例子还有FLOAT 北京和环保非政府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等发起的全民科学活动。而马军等先驱所做的工作为这些活动奠定了基础。马军所在的机构通过搜集公开信息,绘制包括空气、水源污染在内的环境数据地图,甚至还为各个不同城市的数据透明度水平绘制了相应的地图。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最大的希望之一就在于可以通过这些新的公众参与方式及信息公开,尤其是新媒体领域的信息公开,解决其面临的环境问题。环保部的举报热线已经开通多年,市民可以通过这条热线举报污染事件和环境侵害问题。如今,中国各级环境部门中有很多已经开通了微博账户,通过双向沟通来听取公众的意见。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对举报热线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市环保局下属的40个区均开通了微博账户。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经济的清洁低碳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若想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环境治理,中国需要对这些新的基层民众参与形式加以引导,这就需要增强透明度,允许公众在环境决策初期就全面参与进来,为群众打开一个能够表达自己对生态文明看法的空间。
本文在世界观察研究所《2014年世界现状:可持续发展管理》“中国面临的环境治理挑战”一章基础上整理而成。
山姆•吉尔,中外对话执行编辑,同时也是萨塞克斯大学科学及技术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编辑出版了《中国环境:绿色革命》(Zed出版社,2013)一书,他还是皇家文艺学会的成员。
伊莎贝尔.希尔顿,中外对话的首席执行官及总编。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