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25零碳产业(昌平)
绿色投资大会在
北京举办。在“‘碳循未来·足迹先行’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之路”主题
会议环节,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围绕我国产品
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路径与政策展望进行了深入讲解。
柴麒敏表示,自“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国家政策重心已从顶层设计转向部署实施,从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在此背景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政策对制造企业和消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柴麒敏介绍,产品碳足迹指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原材料到制造、到储存、到运输、到废弃以及回收全链条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它打破传统按行业分割的管理模式,从工业链形成了更长周期、更大范围且联系更紧密的
碳排放管理体系,是应对电子产品、汽车等重点供应链
碳排放(占全球总量50%以上)的关键抓手,成为未来全球行业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
柴麒敏表示,一些国家已在实施强制或自愿性碳足迹管理机制,国际碳规则演变正形成新型贸易壁垒。例如,法国要求对光伏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估,欧盟要求动力电池和供应电池须配备包含碳排放信息和唯一序列号的电池护照,美国和日本开始采用碳排放标准约束汽车生产。石化化工、建筑材料等领域也面临类似碳足迹要求,对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构成了挑战。对此,我国多部委联合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实施方案》,计划于2027-2030年间制定约200项重点产品核算规则并统一
方法学;加快建设国家级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在电子电器、
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率先开展
试点工作,加速构建自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面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挑战。柴麒敏呼吁,应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主动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并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重点出口领域争取国际话语权。
柴麒敏提示,“双碳”已成为全球产业和经贸发展重要新赛道,需各方协同建立符合我国产业和贸易特点的碳足迹评价技术体系,持续完善数据
平台、标准制定和规章制度等方面工作,加快培育第三方核查、认证和法律服务等专业机构。建议在重点领域先行推动产品碳标准标识制度,通过机制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绿色投资、消费和就业,将国际绿色规则压力转化为推动供应链升级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本次大会由中国投资协会与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市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承办,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与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支持。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