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从边缘到主流,从碳到碳数据网络

文章来源:晨山资本马壮2023-02-07 09:25

本文从碳切入,又不止于碳,将重点围绕碳管理中的产品碳足迹(PCF)展开。谈论这个话题的直接原因是,对企业来说,碳首先是真金白银的资产,要想真正实现碳中和,需要牵涉对碳数据的精确计量和有效管理。前期「运动式」减碳在数据化和精细度上均有不足,而PCF能够贯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把握链条从起始到末端的碳数据。
 
谈论这个话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PCF所打造的跨部门、跨供应链甚至跨行业的碳数据网络背后,看见了理想中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可能性。一旦运转起来,这个数据网络的价值将辐射给更多行业,衍生出一张更有想象空间的产业价值网络。
 
如果说从边缘到主流是碳的发展前史,那么从碳数据网络到更大的产业互联网,或许将是碳的未来故事。欢迎更多碳管理领域的创业者来和我们一起交流!
 
碳排放和碳资产的计量管理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关于碳的各项政策在加速落地,另一方面,真实并及时地获得碳相关数据也是所有事情的基础。
 
基础不牢,所有关于碳的宏大叙事都会沦为沙滩上的城堡。
 
传统意义上的碳管理简单粗放,数字化程度不高,连续性不强;而最近两年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碳管理的数据化、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些变化有机会激发出一个巨大的可能性——人们期待已久的「互联互通的产业互联网」,有望在碳管理上首先实现。
 
渐进的路线是,以碳管理,尤其是PCF(产品碳足迹)为切入点,构建出一个跨部门、跨供应链甚至跨行业的碳数据网络。网络一旦建立,数据一旦流通,那么整个系统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碳。
 
01. 往事
 
政策定义的全新市场
 
199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京都议定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上获得通过。这是全人类针对气候变化第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由此开启了一个关于碳的崭新纪元。
 
在《京都议定书》中,一个重大的创新就是开启了碳市场化的进程,将碳排量作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利用碳市场来对碳排放进行调节。
 
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全球第一个碳市场「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开始启动运行,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ETS给碳定了价格,碳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资产。对于企业和监管部门来说,如何精确计量、有效管理这些真金白银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可以看到碳管理的概念和标准大部分起源自欧洲。
 
在中国,把碳作为资产的初体验来自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这是《京都议定书》下的一类交易标的,是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减碳的一种手段。
 
简单说,就是可以通过在中国境内的具有减碳效应的各类活动,生成可交易的减排量,卖给发达国家那些碳排超标,需要减排量的客户。
 
CCER从2005年开始在国内签发,也催生了碳市场的第一批从业者。
 
如果说《京都议定书》主要是开启了欧洲碳市场的繁荣,在中国只是泛起了一点涟漪的话,那么2015年通过、2021年完成实施细则的《巴黎协定》则是将这一点涟漪,激荡成了大部分企业都要面对的浪潮。
 
2020年9月,中央正式提出双碳目标,紧接着各地政府也都提出了相应的碳达峰时间表。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碳底数的摸排和碳地图的绘制,毕竟精确的碳数据才能给政策更大的空间。
 
2021年7月,全国统一碳市场开启,首批纳入2000多家企业,可以说我们的碳市场正踩在欧洲2005年的节点上。
 
不同的是,欧洲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实现了碳达峰,而我们还未达峰。从排放量上看,我们更是欧洲的3倍,所以可以期待中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在国内,无论是监管部门的碳地图,还是市场交易的参与方,都是以企业作为主体。计量监管和交易的是企业整体的碳排,对于数据的颗粒度和实时性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在国外,事情已经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底,欧盟就碳边境调节机制达成了新协议,预期将在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行。其核心目的就是将境外企业的碳成本和内部企业的碳成本拉平,避免欧盟本地企业因为额外的碳成本而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而以苹果为代表的行业头部公司在已经实现经营碳中和的基础上,也纷纷提出了更加雄心勃勃的产品和供应链碳中和计划。苹果预计在2030年实现供应链和产品的碳中和。
 
无论是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还是苹果等公司的供应链和产品碳中和,其核算的对象从「企业」为主体细化到了「产品」为主体,这对所涉及的企业均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企业碳足迹(CCF)是以企业为主体来看碳排放情况,只涉及到企业本身,相对比较可控和简单,碳交易市场本身就是以企业为单位,国内的减排减的也是企业的排放。
 
而产品碳足迹(PCF)则需要记录一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数据,从原材料开始,包括每一步的加工、运输甚至销售乃至最后的回收。横跨整体供应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情况,要把这个数据搞准算对还要保证真实性和时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自从碳被监管和资产化以来,企业的需求还是以咨询服务为主。因为无论是政府的监管治理还是现阶段比较初级的碳市场交易,主要还是CCF企业碳足迹。这些都是以年为单位的低频需求,数据的颗粒度也并没有很细致,低频的咨询服务可以有效满足。
 
但是企业们很快要面临的PCF产品碳足迹就不同了。
 
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跨供应链多环节,也涉及到企业内部排放的核算分摊,乃至碳交易和碳汇如何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线上。
 
同时,PCF对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供应链数据的及时准确,如何根据产品交付不同国家和企业的政策做到标准规范的统一,如何防止交易来的碳指标在不同的产品线重复计算,甚至如何保证企业内部碳排被真实地分摊到不同的产品上。
 
面对这些复杂的场景,单纯靠咨询,无论是效率上还是成本上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这时候就需要数字化系统的介入。
 
我们先看水面之上一个PCF的碳管理系统需要什么——
 
细颗粒度的碳计量:这是数据基础,而PCF需要的是对生产的每一类产品进行计量,所以理想情况下要实现对制造、运输、储存等各类设备的物联,将碳排数据的颗粒度尽可能做细。
 
规则算法库:根据不同地区和企业的政策和规则,建立数据模型和规则引擎,甚至对于一些涉及反应过程有碳排放的,还需要设备和工艺机理模型。
 
数据治理:基于规则算法,因为大部分企业设备都是复用的,不是专门给一种产品服务,所以需要物联数据和企业其他数据源(包括MES/APS/ERP/WMS等)建立关联关系,以精确的计算每一类或者每一批次产品的碳数据。
 
碳资产和碳交易管理:针对当下的企业或者产品的碳需求,进行碳市场化交易,或者在生产环节中实施相应减排的动作。
 
数据可信和防篡改:无论是交易还是边界调节税,碳数字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所产生的数据也必须为监管机构和市场第三方机构所认可,所以安全、可信也非常重要。
 
有读者现在应该透过这些水面上的特性看到了PCF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以碳为切入点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而且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部门跨供应链的互联互通。
 
产业互联网喊了很多年,也有很多不同的尝试,但是发展得一直没有预期快,核心原因之一就是需求不够刚、价值不明确,同时企业的领导者们对于成本效益是非常敏感的。
 
但是PCF不一样,这不是一个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而是Yes or No的问题。
 
没有PCF,无法提供相应的数据和报告,产品就无法销售给像是欧盟或是苹果这样有要求的市场和客户。这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不是价值增加或者效率提升的问题,而是自己这一块市场和产品还要不要的问题。
 
再往水下深一层,既然基于PCF的碳管理是一个必需的系统,而它本身搭建了这样一套底座,那么这个系统的空间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延伸?
 
在数据驱动的产业互联网这个大的方向下,产业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难的命题。
 
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产业数字化的各种系统复杂度高、个性化程度高、行业门槛高。从上往下打,那就是无休止的定制化开发;从下往上打,市场分散,小客户买单的意愿也不足,想做出好产品的挑战都很大。
 
但是碳管理尤其是PCF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碳主要是和能源消耗相关,而一次二次能源就那么几种 → 容易产品化
 
PCF是政策下的刚需,而且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面临这个问题 → 刚需
 
PCF横向需要企业内部数据,纵向需要整个供应链的标准统一和数据打通 → 网络效应
 
如果能够实现以上三点,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期待中的互联互通的产业互联网会首先在碳管理上实现。而网络一旦建立,数据开始流通,那么整个系统的价值就不再局限在碳之上。
 
比如碳数据就是能源数据,那么针对能耗的管理和优化是自然而然的下一步;
 
再比如供应链协同,因为碳数据是沿着供应链传递的,那么排产、交期、质量追踪等等这些是不是也可以在一些隐私技术的加持下(比如隐私计算)来传递;
 
还有绿色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可信的碳数据也是这些金融活动的基础。
 
现在这些数据往往是以表格的形式,既不精确也很难及时。碳管理如果可以监控到产品层面的数据,将会带来巨大改变。
 
其实,可以想象的空间和场景还有很多。碳管理从碳切入,最后可能长出我们一直期待却又很难实现的理想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作为负外部性很强的活动,碳排放必须是全球步调一致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温室气体的流动就是不受国界限制的,这也是为什么应对气候变化会是联合国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成效的任务之一,欧盟的边境调节机制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由于具有先天的跨国协作的基因,是一个先天的国际市场,所以碳很容易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商品),好的碳管理产品一定有机会成为全球化的产品。
 
和普通的大宗商品不同,碳需要更强大的监测能力。因为造假的门槛很低,潜在收益可能很高,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算出产品的BOM成本,但是却很难精确地计量产品到底涉及了多少碳排。
 
对于企业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个碳管理平台或网络解决所有问题。在供应链全球化整合的今天,大部分参与市场运行的企业都在和大量的上下游企业发生关联,按照线性的做法成本会很高,所以统一整合最符合共同利益。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碳管理市场会不会出现一个类似SWIFT的组织?或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出现一个分布式的SWIFT,作为全球碳的基础设施。
 
这个基础设施既需要制定硬件的标准,例如各类碳计量的传感器和通信模块;也需要相应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和碳相关,甚至和碳不相关,但是采集的数据所能支持的应用都长在上面,这将会是一个异常丰富的生态。
 
甚至再进一步,把这个基础设施构建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的可信网络上。
 
不但可以直接给企业和产品进行碳排的认证和确权,还能叠加数字货币,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交易和结算,进行各类供应链金融和绿色金融的活动。同时企业对于自己的数据有了更好的掌控能力,数据向谁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都可以准确把控。
 
当然,这中间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的形式可能也会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我们相信一个跨部门、跨企业甚至跨国的碳数据网络是会出现的,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延伸的价值网络。
 
简单总结一下,政策的驱动让碳管理尤其是细颗粒高频次的PCF成为了趋势,而要实现PCF需要底层物联到上层应用的整套能力,这套能力所构建的是一个跨部门、跨供应链甚至跨行业的数据网络。
 
在这个网络之上有很多潜在的机会可以去生长和挖掘,这也是我们所相信的数据的力量,产业互联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