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企业家共议生态塑料“双碳”商机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李慧颖2022-12-29 13:35

“化白为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关资料显示,从目前开始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和焚化将累计排放5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当前的减碳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塑料有关的排放量可占到总碳预算的10-13%,到本世纪末可能会占到一半。由此可见,塑料是全球减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塑料减碳和污染治理,高质化利用、变废为宝是其最优的选择之一。
 
 
 
李景虹表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是解决塑料回收利用的一大法宝,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废料,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废旧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变废为宝,而且有助于减少生产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李景虹特别指出,近年来,废塑料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等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该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释放化学循环技术商业化潜力,仍需解决一些重要的政策问题。”
 
 
 
以技术为支撑,实现塑料产业发展“化白为绿”,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功提出了化学回收“跨相裂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将低值塑料转化为化工原料三烯三苯,逐步替代焚烧和填埋,用垃圾替代石油资源。如项目完成工业化,将真正实现塑料污染的彻底治理、碳氢高效利用、化学循环过程清洁。分选回收1吨废塑料可生产乙烯、丙烯、丁烯、BTX约0.9吨,实现产值约7000元左右。全生命周期可减少CO2排放近10吨,减少烯苯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而消耗的石油资源约3吨。如全国生活垃圾和废地膜回收化学循环,每年可减少CO2排放约5亿吨,节约石油资源1.5亿吨。”张新功通过一组数据,生动展现了依托“跨相裂解”技术,为塑料行业低碳循环发展带来的生态价值。
 
 
 
本次论坛上,将化学循环作为环保型新兴产业及国家塑料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进一步为化学循环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共识。
 
 
 
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塑料应用市场和技术创新最活跃的未来增长策源地,废塑料的物理与化学回收技术已呈多型化。关键要算好经济账,科技加利润是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能实现双赢才是王道。在废塑料产业前行的路上,仍需加大政策支持的着力点。原料回收和化学循环的环保准入,无不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撑。
 
 
 
活动最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夏青宣读论坛倡议书,“倡议组成生态塑料低碳循环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倡议实践政、产、学、研、金、服、用的七位一体模式,一区一策,效益为本,服务为先;形成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核心力量,跨界融合编制白色污染治理生态效益评价标准体系;废旧塑料精准回收,用废塑料变宝新产业支撑垃圾分类攀登低碳循环导向新高度;聚焦技术关键,立即组成联合攻关队伍,用硬核技术说话,推动我国废塑料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合作新模式。”
 
 
 
此外,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房庆、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分别在会上致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生态塑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嗚晓,生态塑料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持李艳萍分段主持了会议;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及各大媒体近百人参与并见证了本次线上论坛的成功举办。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