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缘何如此在意ISO14067标准?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陈婉2025-08-08 10:12

海尔空调旗下两款采用环保低碳制冷剂R290的P系列分体机空调获得ISO14067标准的产品碳足迹核查证书。
 
和胜股份动力电池托盘(FDS-HP19)获得ISO14067标准的产品碳足迹证书。
 
smart精灵#1获得了基于ISO 14067标准的整车碳足迹证书。
 
……
 
日前,市场上不少行业巨头纷纷加码获取依据《ISO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以下简称ISO14067)这一标准的碳足迹标签。那么,哪些企业更需要ISO 14067的核查/认证?对此,《环境经济》专访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处部长王宏涛。
 
环境经济:我们看到ISO 14067这一国际标准在2013年出台TS版、2018年又出台正式版,究竟为何?
 
王宏涛:ISO 14067是为解决产品碳足迹具体计算方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标准。
 
2013年《ISO/TS 14067∶2013温室气体排放—产品碳足迹—量化和交流的要求与指南》(以下简称ISO/TS 14067∶2013),这一指南版本号后有TS的字样,说明它是技术规范或者技术草案版本,不是正式发行的国际标准。
 
碳足迹ISO 14067主要面向的是产品环境足迹中的一种,具体是产品的温室效应指标或者叫全球变暖潜势指标。
 
实际上,碳足迹是从生命周期评价相关国际标准(ISO 14040和ISO 14044)中提取了产品环境影响指标中的温室效应指标,进而形成了碳足迹标准,是因为温室效应的主要表征参数是二氧化碳当量。在国际上,环境足迹和生态足迹是两个相关概念,最初称为生态足迹,后来演变为环境足迹,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占用的基础概念,环境足迹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对多维度环境影响的评估。碳足迹作为环境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周期评估等方法得以系统量化。
 
碳足迹本质上描述了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最终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量化指标。形象地说,碳足迹是描述一个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或者“摇篮”到“大门”整个全生命周期或部分生命周期的一个碳排放量的大小。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企业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愈发迫切,碳足迹已成为衡量产品环保程度的关键指标。
 
为规范评估产品碳排放,2018年8月,ISO发布了《ISO 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以下简称ISO 14067∶2018),这一标准取代了技术规范ISO/TS 14067∶2013。
 
ISO 14067∶2018标准共分8章,提供了三个规范性附录和两个资料性附录。这一标准规定了量化和产品碳足迹(CFP)报告的原则、要求和指南,其方式与ISO 14040和ISO 14044一致,还规定了部分CFP量化的要求和指南。该标准仅评价生命周期阶段的气候变化影响,不包括碳抵消、CFP或部分CFP的信息交流。
 
 
 
环境经济:时隔多年,ISO 14067这一标准突然被我国企业纷纷重视起来,它究竟有何作用?
 
王宏涛:ISO 14067∶2018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量化产品碳足迹的核心标准。这一标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既包含手机、汽车等有形产品,也涵盖酒店服务、金融服务等无形产品,通过统一规范帮助企业建立清晰的碳足迹数据体系。
 
在贸易层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新电池法案以及意大利、韩国等针对光伏产品招投标标准等新型绿色贸易壁垒逐步显现。尽管多数政策尚未完全强制实施,但已经引起了国际组织、政府及龙头企业的高度关注。从应对气候变化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双重维度来看,披露产品碳足迹已成为进入国际供应链的关键门槛。
 
具体而言,出口企业面临进口国碳数据披露要求,头部企业为维护品牌ESG价值,正将碳足迹管理延伸至供应链上游。未通过ISO 14067等标准进行碳足迹核查/认证的产品,可能会被排除在核心采购体系之外。这一趋势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深度契合,通过传导机制促使企业加速构建产品碳管理能力。
 
 
 
环境经济:ISO 14067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流程有哪些?
 
王宏涛:在谈起认证流程前,需要先做一个背景解释。目前,国际上没有碳足迹认证的说法,国际上的通用语言是温室气体核查和审定。
 
为什么我国要叫“认证”?是因为主管部门想在审定核查的体系方面做一个创新,按照传统产品认证的模式进行管理,或者是建立中国的产品碳足迹制度,这个制度最终要落在认证上。
 
碳核查相比,传统的核查模式需要第三方机构搜集企业的数据,做现场核验,最终确定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说,第三方机构前期是进行文件评审加现场核查,最终给企业颁发产品碳足迹核查证书,这是传统的核查模式。
 
目前,我国认证制度尚未全面正式出台,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已于近日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认证模式为“初始检查+产品碳足迹核查+获证后监督”,它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初始工厂检查和获证后监督。
 
与传统的产品碳足迹核查相比,认证模式要求在产品碳足迹证书有效期内,认证机构需要持续监督该产品、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或企业,确保其具备质量保证能力,并保持或减少产品的碳足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作为26家认证试点机构之一,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环境经济:在您看来,哪些企业更需要ISO 14067的产品碳足迹核查/认证?
 
王宏涛:目前,国家尚未正式推出全国性的产品碳足迹认证制度,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刚开始进行初步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经过3年试点后,将会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目前,需要开展碳足迹核查/认证的企业大概有如下几类:
 
一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尤其是面向欧盟、北美等“碳壁垒”市场的企业。例如,电子产品、汽车、光伏组件等制造业企业需通过ISO 14067认证,以应对欧盟新电池法案等政策。这类企业若无法提供碳足迹数据,可能被排除在国际供应链之外。
 
二是供应链上游企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如苹果、特斯拉等)为构建绿色供应链,要求供应商披露产品碳足迹。中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生产企业(如钢铁、化工、电池材料)需通过核查/认证满足采购门槛。
 
三是包括能源、建材、交通运输等在内的高碳排放行业企业。这类企业通过ISO 14067量化碳排放,可优化生产工艺(如轻量化设计、清洁能源替代),降低环境成本,同时为参与碳交易或绿色金融奠定基础。
 
四是国内政策重点覆盖的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等行业企业。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鼓励光伏企业依据ISO 14067开展认证,地方政策也鼓励重点企业完成碳足迹核算与认证。
 
五是消费品企业。终端消费品企业(如家电、食品、服装)通过核查/认证可提升品牌绿色形象,满足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例如,同类产品中,碳足迹较低的电冰箱更易获得市场认可。
 
现阶段,我国正在构建产品碳足迹的整个管理体系,包括核算标准、碳足迹因子数据库、认证制度、应用场景等,而应用场景涵盖政府采购、线上线下消费、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金融、地方政策制定等方面,涉及社会各经济领域。产品碳足迹被视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践行国家政策的重要指标或者抓手。
 
ISO 14067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科学、规范和可比较的方法来量化和报告产品碳足迹。通过核查/认证,企业可以准确了解自身产品的环境影响,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核查/认证也有助于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作出贡献。
 
 
 
环境经济:那么,企业需要满足哪些要求,才能更快地获得ISO 14067认证?
 
王宏涛:不管是核查流程,还是认证流程,企业都要从标准上满足相关要求。比如,产品的生产周期是稳定的,并且有详细的生产活动数据,这些信息都是完整的,包括企业能够在核验核查的过程中,全方位地配合审核机构或认证机构的工作,这有助于更快速地获得审核证书或认证证书。但最根本的,还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具备完整的数据和相关证据材料。第三方机构只有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才能迅速帮助企业整理数据清单并验证结果。
 
由于碳足迹是一种自愿性评估、核查或认证服务,在国家尚未强制要求所有产品进行碳足迹计算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企业自愿选择进行产品碳足迹评估、核查或认证。因此,行业龙头企业与已获得证书的企业具备先发优势,他们熟悉数据采集规范和申报流程,可高效完成从数据整理到材料提交的全周期工作。对于首次申请认证的企业,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系统的指导,涵盖数据采集方法论、生产现场核查标准及材料编制等关键环节,但其整体周期会略长于已有经验的企业。
 
若企业内部管理基础完善且配合度较高,通常可在一两个月内完成核查/认证。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核查/认证对象聚焦于单一产品,但数据采集需要覆盖生产制造、能源供给、辅助系统运行及原材料供应链等多个环节,涉及生产、技术、采购、环保等多部门协同,这一过程需要企业建立专项工作组,统筹跨部门资源,而非依赖单一岗位或职能部门独立完成。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