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服务“双碳”战略 推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碳交易网2022-11-15 10:00

绿色产业融资明显提升 深入践行绿色投资理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资金支持,除政府资金外,市场资金也要及时“补位”。近年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绿色低碳转型有机结合,在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融资支持力度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绿色产品体系,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在融资端,绿色产业融资明显提升,绿色债券及绿色ABS规模稳步增长。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按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截至11月14日,A股共有环保类上市公司126家,合计首发募资754.22亿元。其中,今年以来,有8家环保领域企业登陆A股市场,累计融资约89.80亿元。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低碳绿色产业股权融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绿色企业通过IPO、再融资、新三板市场挂牌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募集资金更加高效。此外,资本市场还鼓励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并将新能源产业纳入并购重组审核的快速通道,提升并购重组的效率。”
 
  同时,绿色债券市场正处于显著增长阶段。2016年至2019年,绿色债券的年度净融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2020年和2021年则分别达到3816亿元和4486亿元;今年前10个月,净融资额已达6247亿元。截至2022年10月末,国内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合计2.36万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绿色债券除了规模增长迅速,细分品种也日趋多元,绿色债券项目下的碳中和债、蓝色债券等子类已有诸多成功发行案例;此外,同样具有ESG理念的可持续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也已正式落地。
 
  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取得上述成绩得益于我国“双碳”战略的积极稳妥推进和绿色金融标准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带来巨大投融资需求。同时,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利于资本市场对绿色资产标的的识别;绿色财税、绿色金融政策形成激励约束机制,降低发行人通过绿色债券融资的发行成本,促进了投资人配置绿色债券等绿色资产的积极性。
 
  在投资端,监管部门加强培育引导,投资者践行绿色投资理念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看,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修订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债券承销、投资等业绩纳入MPA考核;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起草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引导基金行业绿色投资实践,培养长期价值投资取向、树立绿色投资行为规范。
 
  方怡向认为,投资者配置绿色金融资产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构建绿色投研体系和采纳ESG策略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多,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的中国机构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6月末,PRI中国签署机构已达102家,较去年底的83家增长了22.9%。
 
  同时,绿色指数进一步丰富,绿色基金产品的托管量明显增长。当前,绿色指数包括ESG、气候转型、绿色行业主题等多个细分领域,资产类别也涵盖了债券、股票、多资产领域。
 
  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累计发布ESG等可持续发展指数116条,其中股票指数89条,债券指数26条,多资产指数1条,绿色指数体系初步形成。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截至10月末,在售及存续的绿色金融类理财产品超230只,其中接近30%为混合类产品。明明认为,“这意味着部分资金将可能投入权益市场,可为绿色股权融资提供新的动能。”
 
  证券基金机构也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投融资。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22年10月末,ESG投资基金共299只,存续规模合计2282亿元,其中有143只为2021年以来成立。
 
  “资本市场通过不断拓展绿色投资产品,实现绿色投资价值。”董忠云预计,未来,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绿色指数的投资领域和资产类别将不断拓宽;现处于发展初期的绿色基金,后续也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金融机构可主动发挥引导作用,创新开发并丰富相关产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