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来源:电建基金公司张宏伟2022-04-02 12:44

碳交易的前景和问题

 
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年,以2025年纳入碳交易市场比重30%~40%测算,未来中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规模将在30亿吨以上,与欧盟总排放量水平相当。
 
在碳排放交易额上,有关专业机构研究认为,2025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碳价预计将稳定上升至70元/吨,全国碳排放权配额CEA现货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对比欧盟碳市场,现货市场之外还有数倍于此的衍生品市场,所以未来碳市场规模应在万亿元之上。
 
全国碳市场已经正式启动,目前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流动性过低,交易集中发生在履约期到期前,不利于价格发现和市场发展。
 
完善制度规则、加快推进顶层设计乃当务之急。目前CEA的主管机关是生态环境部,负责CEA的分配。关于碳市场建设,银保监会也多次发声,强调加强碳交易的金融属性,发挥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应加强多部门协调,合理确定配额总量和分配制度,结合“双碳”目标考虑国家配额总量设定,尽可能采用比较合理的配额分配方法,适时引入配额有偿发放机制。
 
碳市场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应有的效力,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确定碳价。碳市场的有效性、流动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合理的定价机制,使价格能够反映真实的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综合社会成本与外部性成本。表面上看,碳价由市场供需来决定,但考虑到碳排放的配额总量是由政府免费发放,所以碳价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发放额度的松紧程度,如果额度紧张,碳价就会上涨;如果额度发放宽松,碳价就会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说法,“在配额分配的合理性上,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既体现了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也兼顾了当前我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制度安排。在配额分配制度设计中,考虑一些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做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如何引导确立一个合理的碳价水平,将是我国碳市场成立初期的一大挑战。实现碳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审慎价格机制设计。在通过碳市场推动碳减排的同时,必须联合分析各类相关市场交互效应,评估各类监管内容真实成本,避免对某个专一市场的监管造成事与愿违的外部性。
 
如果碳价过高,可能会在短期之内加大企业的减排压力,尤其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减排成本过高将会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如果碳价过低,对高污染企业的约束力不够,对减排企业的积极性也是一大打击,最终碳市场也就无法发挥真正的效力和作用。
 
我们还需要吸纳更加多元化、规模化的参与主体,要吸纳数量足够多的,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只有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的价格,市场规模要足够大,兼顾持续性、有序性、成熟性和稳健性。
 
同时,要推出更加市场化与金融化的产品,以满足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等市场基本功能,这就意味着碳市场需要提供足够丰富的多层次产品,不仅包括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权、远期、期货等交易类产品以及其他与金融产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如抵质押、资产证券化、担保、再融资等融资类产品与服务类产品,帮助履约企业及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套期保值、合理套利与风险管理。
 
还需要更加透明化和包容性的监管,严格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执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促进严肃定价,特别是可以借鉴欧盟碳市场的市场稳定储备原则(MSR原则),允许在市场出现“黑天鹅”事件时,回购一定的碳配额储存起来,等到市场配额不足时,再相应地放出,这个制度对欧盟碳市场的碳价格稳定起到了作用。因此,中国碳市场也需要制定配额限价的公开市场调控管理办法,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管理。
 
总之,各参与方应该从监管、CEA分配与履约、CCER、投资者参与和保护等各方面共同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