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碳汇功能的提升途径

文章来源:自然保护地NPA碳交易网2022-12-23 09:08

湿地碳汇功能提升的政策途径

 
国际上普遍认为泥炭地和滨海湿地的保护恢复是提升湿地碳汇最具潜力的途径。湿地恢复与重建能够有效地遏制因湿地转化而引起的温室气体释放现象,因此,湿地碳汇功能提升是湿地恢复的重要效益之一。提升湿地碳汇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有效管理减缓湿地退化,维持湿地的碳汇能力不被削减;二是通过湿地恢复工程,实现生态系统从低碳汇能力向高碳汇能力的转变。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制定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与规划,例如,2002年启动了《全国湿地保护计划(2002—2030)》;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各地制定了地方性湿地保护条例等。2021年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明确了保护对象为“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其中,滨海湿地、内陆沼泽湿地及泥炭地具有较大的碳汇提升潜力,而江河、湖泊、水库等开阔水域一般被认为是CH4排放源,固碳能力较弱,碳汇功能提升潜力有限。
 
1.1  滨海湿地恢复
 
中国大陆岸线长约1.8万km,滨海湿地面积约1.53万km2,海岸带分布着红树林、盐沼、滩涂、海草床、珊瑚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蓝碳”是指沿海生态系统捕获的碳,红树林、盐沼、海草等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固碳能力,是蓝碳的主力军。据调查,中国的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的碳埋藏速率中位数为154、124、43 gC/(m2·a)。然而,在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海岸带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全国人工岸线比例超过68.5%,沿海围海造地面积达到了1.2万km2。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修复退化岸线长度400 km,恢复滨海湿地200 km2,恢复海岸线防护林1 100 km2;到2035年,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对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的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计划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 km2。基于遥感解译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滨海湿地从1984—2011年下降了约50%,但从2013年后逐步回升,截至2018年约回升到1984年70%的水平,保护恢复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滨海湿地面积增长。这些计划和已实施的沿海生态修复工程提出的初衷是为了恢复生物栖息地、防止外来种入侵以及提高风暴潮防御功能等,而恢复的盐沼、红树林等生态系统对沿海湿地的碳汇功能提升亦有巨大贡献。
 
1.2  恢复沼泽湿地
 
中国有内陆沼泽湿地(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16.04万km2、内陆滩涂湿地5.89万km2,这两部分约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约90%以上,具有巨大的增汇潜力。退耕还湿、退塘还湿是我国增加内陆沼泽湿地面积的重要举措。在现有湿地的基础上,将已转化为耕地和养殖塘的区域,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从而恢复为自然沼泽湿地。退耕还湿、退塘还湿能够促进土壤碳积累、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例如,三江平原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土壤碳含量比农田高约20%。宁夏自2002年以来实施的湿地恢复工程,平均土壤碳密度增加了708.49 g/m2,使其每年可新增碳汇1.37万tC,占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总量的50%。目前,中国的退耕还湿工作在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等区域逐步开展,并建立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的生计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国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53个;中央财政湿地补助83.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 000余个,新增湿地面积2 026 km2。“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修复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包括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在实施湿地恢复的过程中,优先恢复沼泽湿地、适当控制开阔水域面积和水位,将有利于提升湿地碳汇功能。
 
1.3  泥炭地保护
 
泥炭地是沼泽湿地特有的自然产物,是由不同分解程度的松软有机质堆积物组成,其有机质含量占土壤干质量的30%以上。根据1988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全国泥炭资源报告》统计显示,中国有泥炭地面积为1.04万km2,有机碳储量为46.8亿tC。根据泥炭地有机碳的蕴藏形式可分为埋藏和裸露泥炭地,其中裸露泥炭地的有机碳储量较大,约33.15亿tC。裸露泥炭地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沼泽地带,其有机质含量高,泥炭积累速率与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密切相关。埋藏泥炭地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机碳深埋或浅埋于老底层或近代底层,基本不参与大气碳循环。由于泥炭地在遭到破坏后很难恢复,因此,应优先保护现有的泥炭沼泽免受干扰和破坏,避免上万年来固定的深层土壤碳被以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中国对泥炭沼泽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挖沟排水使其水位下降,从而转化为林地、牧场或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开采泥炭或者擅自开采地下水;禁止将泥炭沼泽湿地蓄水向外排放,因防灾减灾需要的除外。这一条款将有利于维持现有泥炭地水位,防止水位下降和碳释放。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排水的泥炭地还湿和恢复植被,加强泥炭地水管理是减少泥炭地碳排放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