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如果将化石能源的减退理解为“减法”,那可再生能源则成为能源转型的“加法”依赖路径

文章来源:财经网碳交易网2023-05-16 16:11

中国新闻社与能源基金会5月12日联合举办2023年第一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在论坛上表示,能源转型是做加法,而非做减法。要构建韧性能源体系,让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先立后破,保证当前和长远的能源安全。
 
所谓“立”,即立足当前,多能互补。“一是让煤电做好发电主力,利用二氧化碳捕捉和存储,进行清洁高效改造;二是对煤电进行灵活性改造,让它支持可再生能源调峰,同时在政策上支持煤炭和新能源协力转型。”杜祥琬指出。
 
他用有序转型来理解“破”,建议将化石能源“退出”改成“减退”。经济性、便利性、稳定性等优点,使得化石能源成为人类能源主角,推动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推动城市化进程。但是200多年来,工业化进程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尽管如此,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化石能源仍然非常重要。
 
需要将“先立后破”与实现双碳目标结合起来,靠先立后破来保证现阶段能源安全,靠实现双碳目标保证长期能源安全。杜祥琬直言,“先立后破”方向清晰,但是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如果将化石能源的减退理解为“减法”,那可再生能源则成为能源转型的“加法”依赖路径。
 
由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双碳目标的实现牵引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而中国的自然资源、技术能力和成本下降又在支撑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杜祥琬称,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历史地位,本世纪初可谓“微不足道”,现在堪称“举足轻重”,往后将是“担当大任”。
 
谈到能源资源禀赋,人们首先想到“富煤、缺油、少气”,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局限性。目前,按照每年储采量计算,中国化石能源煤炭煤炭储采比40年,石油储采比18年,天然气储采比30年。非化石能源水、风光、地热、海洋、核能等,技术可开发资源量非常丰富。
 
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伴随太阳存在而自然存在,量值大小则与技术开发能力相关。杜祥琬称,目前,中国水、风、光、生物质等装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风和光的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祥琬认为,稳步地由以煤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资源基础丰厚是能源低碳转型的前提。
 
以能源负荷较重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例,长期以来形成对外来煤、外来电的依赖,“没有认识到有丰富的太阳能(7.060, -0.05, -0.70%)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开发,中东部要提高能源自给率,这是很重要的战略思想,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是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很实际的问题。”杜祥琬表示。
 
中国东部地区电力能源来源丰富,资源充足。杜祥琬分析,首先,东部各省是节能提效先行区,核能发展优先区,海洋能发展优势区,天然气LNG进口接收区,同时叠加分布式光伏,地热、生物质能,工业余热、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其次,从能源经济型来看,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东部地区自发电成本低于“西电东送”。
 
值得关注的是,能源转型跟能源安全并行不悖。杜祥琬强调,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是可以自我掌控,不依赖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总体而言,要把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变成“可能三角”,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能源系统。新型能源系统必须满足三个目标,即在能源系统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完成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大方向。“碳中和的提出与认知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里程碑,不是终点。”杜祥琬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