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治理须算绿色低碳循环大账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碳交易网2022-10-20 10:24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禁限政策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全面实施面临困难

 
  塑料包装的寿命较短,约80%的包装在一次性使用之后会被作为垃圾废弃。为应对一次性塑料污染,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按照该意见,为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部分领域和地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部分塑料制品,并推广应用可替代产品或者可降解塑料包装。同时对塑料制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流程,培育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塑料的资源化或者能源化回收利用。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加强塑料制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末端处置的全链条治理,推动“十四五”白色污染治理取得更大成效。一些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应对塑料污染治理文件。关于禁止、限制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类型,一些政策文件和地方立法将超薄的塑料袋、农膜、一次性发泡餐具、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纳入名录,如北京市禁止、限制餐饮行业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咖啡搅拌棒等,并提出“一控、一减、两促进”,即严控塑料废弃物向环境泄露,减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促进替代技术和替代产品供给,促进塑料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
 
  上述一次性塑料制品禁限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在全国垃圾分类和垃圾集中收运处置政策的保障下,全国城乡白色污染影响感官的普遍现象目前已难得一见。但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禁限政策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外卖和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居高不下。如2019年外卖订单约为135亿份,餐盒和塑料袋约耗费54万吨聚丙烯(PP)和6.75万吨聚乙烯(PE);快递业务为635.2亿件,塑料袋用量为45万吨。而到了2021年,我国外卖订单超200亿单,快递业务为1083亿件,塑料袋用量增幅明显。如针对外卖、超市、快递行业大规模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有的成本增加幅度较大。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二是生活中应用塑料包装的场景非常多,禁限政策目前仅限于部分区域、领域和制品,而来自电商、饮食、日化、医药等领域的塑料制品数量巨大,只禁止部分塑料制品并不能很好地从源头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禁限政策在执行中不均衡,出现管得住正规生产企业却管不住小塑料加工作坊、管得住大超市却管不住流动市场等现象。
 
  三是塑料替代产品及其相关质量体系尚不成熟。如可降解包装塑料制品存在市场价格高于塑料制品数倍、结实度不够、使用中容易破裂等现实问题,纸袋和布袋容易渗漏,生产纸吸管也有不小的碳排放,使用感差,具有安全隐患。
 
  四是生活垃圾分类时,所有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未必能与传统的塑料制品分开并且分类处置;可降解塑料是有降解条件的,未必所有的可降解塑料制品都可以在自然环境或者厨余垃圾中得到完全降解;每个用户手中可能有一些厂家生产的各类可降解塑料制品,但不同企业生产的各类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降解条件、降解时间未必是一致的,他们在终端未必能得到一体化科学有效处置。
 
  五是与传统的塑料包装相比,无纺布、纸、竹木等可降解包装替代材料的生产,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也需要消耗能源,有的甚至消耗更多的能源,未必符合低碳的要求。根据英国环境署发布的信息,每个高密度聚乙烯包装袋单次使用的碳消耗为2公斤,纸袋若达到相同的碳效率,须使用7次后才能丢弃,无纺布使用次数为26次。利用竹木等自然资源生产可降解包装材料,需消耗自然资源,降低林木碳汇;废弃后通过生物方式降解既不能循环利用资源,也不能焚烧发电利用能源,难以符合循环和低碳的要求,若大量推广应用,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