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能源、环保等标签的“漂绿”行为
NBD:全面注册制,也将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那些更加符合ESG发展理念的产业,如新能源、环保等,是否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青睐?
施懿宸:新能源、环保等绿色行业先天具有一定的ESG优势,能更快、更容易融入ESG理念,借道先行,因而在ESG投资中也一定程度上会得到更多关注。然而,市场也需警惕部分企业利用“新能源”“环保”等标签的“漂绿”行为。需要建立完善ESG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有效识别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的实践程度,进而筛选真正可持续的上市公司。
NBD:迎接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到来,您对上市公司的ESG实践还有什么建议?
施懿宸:对上市公司着手推动ESG实践,我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提高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意识。从被动到主动披露的过程,首先需要企业认识到ESG理念和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意愿和积极性,让上市公司真正关注ESG的发展机会与潜在风险,帮助企业充分了解ESG与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关联性,强化企业风险研究和转型意识,从外部引导转向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提升ESG信息披露内容质量。从注册制发展趋势来看,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会不断提高,这也要求上市企业不断提升ESG信息披露报告质量。上市公司通过真实披露ESG信息,可以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和绩效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公司发展的现状、优势和面临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企业ESG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公司可持续经营和发展,实现自身绿色转型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
三是完善上市公司ESG管理架构。上市公司可在自身ESG战略的构建上把ESG设为公司管理目标,构建适合自身的治理架构。同时,也可以结合公司治理现状、营业规模、业务的社会影响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ESG治理架构,并制定公司内部长远ESG管理方针,真正把ESG治理融入企业战略中。
本文原载于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董兴生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